第44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三)

宰执天下 cuslaa 3369 字 8个月前

倒是准备附在药典最后的上千药方,却都整理得差不多了。看情况,在《本草纲目》编成之前,新版本的《太医局方》要先出来了。

苏颂正在审定的就是这总计三卷的药方集,这是第二遍校订,等三校完毕,就可以付梓去印刷了。

不过这一版的药方集与过去的书本都不一样,是加了标点。而且不是常见的在句末字的外侧加个点作为标识的那种标点,而是有逗号、冒号、句号、引号这样初成体系的标点符号。

在韩冈的主持下,过去几年,厚生司和太医局所出版的有关医疗护理方面的著作,全都在句末加了句点。以防错认,伤人害命。韩冈正是用这个理由,让赵顼同意了他的做法。甚至之后还慢慢的加入了逗号、句号和问号的区别,使得更加不易错认。

等到这两年,就连两家报社,也在报纸上采用了句点逗点来标识句读。他们的报纸是用来给百姓看的,不是为难百姓的,明白了这一年,没人会与钱过不去。

但完整的标点符号体系,韩冈从来没有公开拿出来使用过。不过苏颂看得很习惯,此前的三期《自然》,全都主动加入了标点符号一起印刷。

韩冈这是希望能够通过潜移默化,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免掉日后学生学习句读的苦恼。

这跟简化字一样,都是普及教育的第一步。这不是仅仅是加个标点,少写几笔的问题。更是文字书写正规化的一部分。只有有了简单易懂的通用规则,才方便文化对普罗大众的普及。文字规范后,认识五百个字,就能连蒙带猜的看懂报纸,能认识一千五百字,日常运用就不会有问题了。

而不能像甲骨文那样,一个字出现在这里是一种意思,出现在那里又是另一种意思。或是看着字形颠倒的两个字,其实却是一个字。这样的情况,殷墟出土的甲骨和器皿上很常见。

最典型的就是那一具巨型的青铜大方鼎,上面的字铭,看着应该是司,但以金石闻名于世的吕大临却硬说是后。反正这件事在士林中没争出结果来,韩冈也不理会这点事。

现在民间通行的俗体字,有很多跟后世的简化字相同,但也有很多不正规和不一样的地方。如果能够打着俗体字的名义,以后世规范过的简化字为核心编订字典,韩冈对未来的计划会更容易成功。

要知道,如今书籍的价格太贵了,而报纸的发行量之所以不能再扩大,也是因为印刷上的问题。只有简化字,才能更进一步的缩小字号,才能在同样大小的纸张上印出更多的字来。而且使用正规化的标点之后,一页书上能印出的文字会少上许多,不将字号缩小,所有的书籍都要加厚许多。

此外由于文字上的因素,使得校订是个苦活,福建版的书籍比不上国子监版或是京城版,就是校订上省了太多功夫。但这样也让福建版图书的价格降了下来。福建一路,每一科的进士数量都远远超过其他各路,甚至京城都比不上,这其中,以粗制滥造闻名的福建版图书也有很大的功劳。

但如果能换做是简化字,校订上就要省去大半的人工。书籍的价格就会大大降低,让更多的人能够买书读书。

吃饱喝足的老爷,想玩玩古董珍玩很正常,但苦哈哈的穷人呢?先填饱肚子再说!更何况,没有古董珍玩,那又不会死人,吃不饱饭才会。

不过这件事,韩冈暂时还没打算着手去做,只是让横渠书院那边进行前期准备。苏昞虽然有些意见,但在韩冈的坚持下,还是点头答应了下来。

韩冈现在就是在等待时机,将他的计划一点点的给抛出来。

【今天还是三更,这是第一更。之前欠下的两更也会尽快补起来。有些朋友在说这个事,所以俺在这边再做个保证,这个月总计八十章不会少。】

吕惠卿即将抵达京城,朝堂上的气氛稍稍变得有些诡异了起来。

不管怎么说,那都是击败了辽军,将灵武故地彻底收归中国的功臣。大宋开国以来,能与他相提并论的帅臣屈指可数。

如果以夺占下来的土地和斩首数目记功的话,吕惠卿绝对是在韩冈和郭逵之上。

而这样的功臣,莫说晋身东班,成为宰相,更是被朝堂上的宰辅们联手拒之于京城之外,谁都知道他的心里会有多窝火。

万一到了殿上,指着韩绛、蔡确、章惇一顿骂,那就谁也没脸了。

尽管那样的情况可能性不大,但还是那句老话,事有万一。

在京的朝臣们,有对此担心的,也有准备看好戏的,更有人拜遍诸天神佛,希望他能跟蔡确、章惇拼个你死我活的。

不过吕惠卿回京之前,郭逵倒是先回来了。

他比吕惠卿要早一部回京,但朝堂上的官员几乎都把他给忘掉了。不再于京外掌兵,郭逵在朝堂上就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尽管本来也没有多少——相比起吕惠卿来,还是差了那么一点。能添乱

这一日,知枢密院事的章惇奉太上皇后之命,与几位在京的三衙管军,一并出城郊迎。

苏颂逃过了这份差事,心情轻松的跟韩冈道:“不知道郭仲通敢不敢受这份礼。”

“他有什么不敢的?”韩冈道,向皇后那边应该没有特别的想法,如果当真想将郭逵给架起来,尽可以遣宰相去迎接,绝不会只用一个章惇,“又不是当不起。更是太上皇后旨意,当然可以接受下来。倒是吕惠卿回来,按照礼数,又是该谁去出迎?”

“韩子华不可能去,不过绝少不了蔡持正。还有玉昆你,肯定也脱不了身。”

“当然脱不了身,谁让是下属呢?该尽的人事,还是要尽一尽。”韩冈笑道:“宣徽院虽然是南北使并称,但南院使的地位还是在北院使之上,就是押记、盖印,两使皆在京中的时候,都是盖的南使之印。”

“幸好吕吉甫回不来……”

苏颂向厅外看了一下,宣徽院没有正经事务可做,占地比起枢密院要小许多,吕惠卿要是回来了,刚刚搬过来的《本草纲目》编修局就必须要搬走了。

“回来倒好了,宣徽院的事也可以推到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