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20)

宰执天下 cuslaa 3264 字 8个月前

国之大事,在戎在祀。

几千年保持着这样的理念,对于工农的认识,除了户口,就是税赋。重要的是礼仪、官僚和军队。对生产和发展并不放在心上——会在意生产,只是因为统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税收,除此之外再无它物。

没有足够的引导和需求,工艺的进步,都是如同蜗牛在爬行。

可一旦有了正确的引导和需求,技术进步的速度就会快到难以想象。

最好的例子就是钢铁业,自从有了板甲这个巨大的需求量之后,才几年功夫,从运矿出坑的轨道,到冶炼钢铁的高炉,全都一个个出现在眼前,这些都是过去不敢想象的发展。如果再向外拓张,则进步的速度可能会更快,说不定转眼之间就变得沧海桑田了。

铸币局如果发展起来,其中的钱息都是国家财计很大一部分收入。毕竟在这个时代,大宋的钱币是周边各国所通行的货币。有那么多坑可以注水,那么多铸币局那边放放水也很正常。造得越多,铸币局赚的就越多。尤其是高价的钱币,越是面值高,其中所含的利润也就越高,铸币局也就越赚钱

在朝堂上的都是现实主义者,有好处的,谁都不会丢到一边。有那份需要,就会放在手边。

就像以京师、徐州为首的几大铁场,之所以能从三司盐铁司的铁案中分离出来,归入了中书门下直辖的将作监,正是因为钢铁业地位上升,能给朝廷带来更多收入和好处。而军器监从胄案中分离独立,也是因为国家开始重视军器制造的缘故。

只要币制改革能够给朝廷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铸币局从三司转入政事堂,那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甚至不需要韩冈多说什么,到时候,有的是人主动去抢。

所以现在,韩冈打算的仅仅是财物、人事分离,并不准备将之割离三司,这样一来,也能少上许多阻力。等到结果出来之后,人人争抢,到时候,三司也来不及后悔了。

一篇奏章一蹴而就,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联系,韩冈在书写公文上的水平已经是一流的了,就算文采不高,可精确的用词,简练的语句,都是公文所看重的。

稍稍修改了一番,韩冈随即誊抄起来。抄写完毕,重新检查了是否犯讳,又是否有错别字和不通顺的语句,韩冈随即署上了姓名。

不过收起了这一份奏折,韩冈并没有离开书桌。

让韩云娘重新铺开一张稿纸,韩冈又重新提起笔。

不过他的笔停顿了很久,似乎是在犹豫。就这么对着空白的稿纸,过了好半天,韩冈才提笔在纸上写了两个字:

国债。

【第三更。】

让人给王安石送去了帖子,韩冈正在给奏章打草稿。

他当然不觉得给王安石写一封帖子就够了。

那只是通知,事先通个气,以免伤了和气——尽管不伤和气的可能性不大,但场面上要做好了。

接下来就是怎么将铸币权给总于手中。

以韩冈在铸币和发行上的发言权,想要从三司使手中将他想要的任何位置抢过来,根本就不需要知会哪一位,只要上表就够了。

连视韩冈为仇敌的吕嘉问,都承认韩冈有关改变钱法的提议能行之有效,且准备去实施,那么还会有谁有反对意见?

他的身边,云娘正拈着一块墨,在一方外形古拙的砚台上小心的磨着。

一手捏着延州油墨,一手按住洮河砚,白皙修长的手指微微用力,平时有些跳脱的云娘,此时却是沉静而专注。

延州油墨是一个误会的产物。韩冈想要普及更简单的印刷技术,需要更适合印刷的油墨,但他写信让家里招揽匠师去制作,只是没有写清楚,所以最后弄出来的却是延州石液——也就是延安的石油——灼烧取炭而制作出来的墨块,并以此而命名为延州油墨。成为了雍秦商会中的又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

洮河砚则是如今洮州最有名的特产之一,色泽沉绿,质地坚密,在唐时就名传天下,与端砚,歙砚并称。柳公权在他的《论砚》中也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晚唐失洮河,临洮砚也就失去了源头。可自从熙宁五年收复了熙河之后,洮河河底的绿石就重新被发掘出来,许多制砚名匠被招揽了去洮州,制作砚台。

近水楼台先得月,韩冈家中所有用墨和砚,都是这两样。

韩冈不喜欢在自己写作的时候,有不相干的外人在身边,就是家中的婢女、仆役也一样。如果是在内院的小书房中写东西,就只会让妻妾过来打下手。

云娘帮着铺好稿纸,磨好浓墨,然后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韩冈在书桌前凝神书写。

手托着香腮,微带褐色的剪水双瞳中,如同两汪深潭,映照着韩冈高大的身影。这是她平常最喜欢做的事。只看着她的三哥哥,心中便是一片平安喜乐。

韩冈静心凝神,正斟酌着落笔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