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25)

宰执天下 cuslaa 3403 字 8个月前

“如果能稳守雁门,繁峙,还有很大机会的。”

萧十三不准备守代州了,那么大的城池,区区两万人根本填不满,守城的又是完全不擅长城池攻防战的骑兵,等于是给宋军送功劳。还不如退守到边关上,只凭地利,就能让宋军吃个苦头。

“不知道尚父那边听到之后,会是什么想法?”张孝杰叹了一口气。有兵马在手的萧十三不用太在意,可他却不能。

“为尚父保住兵马才是最重要的。”

没了兵,就不能维系住现在的地位。而只要有兵马在手,无论败了多少次,丢了多少脸面,照样能保住地位、保住地盘。

“而且只要有雁门和繁峙县在手,多半还是能换回尚父想要的东西。”

交换的筹码不在多寡,只在对方是否看重。

雁门山上的雁门、西陉二关,以及飞狐陉上的繁峙县瓶形寨[平型关],是宋辽两国边境上的数得着的要隘。是门户锁钥。

这两处关隘的价值无论在宋辽双方的眼中,都不输于代州。如果拿来交换的话,还是能换回一部分想要的东西——比如失土,比如钱帛。

“希望还不要到那个地步!”“张孝杰回望着西南方的黑暗,“希望韩冈的胆量能再大一点,心再贪一点。”

如果宋军狂妄自大,他们还有翻盘的机会。

张孝杰话声刚落,远处一阵骚然。

“宋人的骑兵出来了!”

来自望楼之上的呼喊声刚刚落定,几条火龙从一线的营寨中逶迤而出,然后就像孔雀开屏,一下分散开来,变成了漫山遍野的星星火光。

战鼓声在宋军军营上空回响,出营的军队声势浩大,星辰交汇而成的潮水向着刚刚离开军营的辽军涌来。

但星潮前端的黑暗里,早有斥候先行一步,双方的游骑远在双方的骑兵主力接战前就开始了的交手。

“宋人是虚张声势!不须惊慌,不得争抢,按照事先预定的顺序离营!跟他们说,反击的机会马上就要到了,要稳住。”

萧十三接连派出亲信去传话。并又加派一部兵马保护侧翼安全。试图将宋军的骑兵遏止在撤退的道路之外。

不过这话他说得并没有太多底气。有轨道在,就是萧十三他本人也不敢保证韩冈是不是有运来更多的骑兵。但他却不得不说。能安抚一个是一个,稳住全军的阵脚是他的责任。

不论成与不成,至少能保证主力能够安然回返代州。

但另一方面,就像他和张孝杰之前所期盼的,机会看起来的确来了。

辽军撤了。

这是意料中事。

不能战不能守,缚手缚脚,除了及早撤离,还能有什么办法?

说实话,韩冈很同情萧十三,换做他处在萧十三的位置上,也同样无所施为。

此时已是春日,位在河东,加之麾下的各部兵马早已满载而归、人心厌战:

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这样的战争要是还能赢,那就是敌人一边犯了大错。

可惜韩冈的性格是与他年纪完全相悖的谨慎,从不冒险浪战,一直都是稳稳的抓住辽军的弱点下手,以身后雄厚的国力跟萧十三硬耗。这样一来,萧十三哪里能有机会翻盘?

不过韩冈目前还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已经锁定胜局的情况下突然被翻盘的战例他听得太多,纵然辽军今夜的撤离是板上钉钉,确凿无疑,可只要还没能夺回雁门、西陉和瓶形寨,这一场发生在河东的会战就还有被辽人反败为胜的可能。

闻讯而来的幕僚和将领却没有韩冈的冷静。

之前辽军从太原一直撤到了代州,还可以勉强说是将伸出去的拳头收回来,但这一回出拳之后,不仅没有战果,还被逼着收回去。都是带兵的人,仗打成这样,纵是孙吴再世,都不可能还保得住士

气。

大捷在即,没有人还能忍得住心中压抑已久的兴奋,环顾左右,都是一张张强自抑制了心中兴奋和喜悦的脸。

也就是韩冈有积威,让他们不敢在帐中大声的欢呼。

“枢密,现在怎么办?!”折克仁勉强收拾住心中的狂喜,向韩冈询问道。

不经大战,却将辽军逼得无路可走,能有这样的胜果,韩冈这位主帅的运筹之力,在其中的功绩当然是排在第一位的。积威既深,包括折克仁在内的将领们不敢主动向他提出建议,只敢等待征询和命令。

“之前的计划是怎么定的?”韩冈转问黄裳。

黄裳同样冷静——如果不看他有些颤抖的双手的话,就会有这个感觉。听到韩冈的问题,他立刻回答。

“在……在之前的预计中,辽贼的确会放弃大小王庄,粮草和士气,不足以让辽贼再坐守此处。一旦辽贼撤离——无论夜中撤退,或是白日退兵——都必须出兵追击,不能让他们能够安然返回代州。只有给予辽军足够的打击,才能让接下来的收复代州和雁门西陉等边境诸关塞更加容易,伤亡也能更小一点。”黄裳向韩冈微微躬了躬腰:“就不知道枢密打算派谁去了。”

“枢密,末将愿往!”七八人异口同声,然后互相之间怒目而视。这是立功的良机,与辽军正面作战是一回事,痛打落水狗又是另外一回事。手上有个俘斩千人的战果,封妻荫子岂在话下?

韩冈没理会他们,继续问黄裳:“何时出兵为好?”

“最合适的时间是在天亮前,四更前后。”“天亮前出营的话,步军赶到大小王庄正好天亮,不必担心埋伏。而且喧闹了一夜,辽军正是人困马乏,追逐他们的骑兵也不必担心反扑。”

“时间上可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