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13)

宰执天下 cuslaa 3436 字 8个月前

“还能怎么办?”薛向笑着反问,却是苦笑居多,“前两天不是已经决定好了吗?”

种谔仰头哈哈哈大笑了起来,可笑声到了最后,也化为唇角边的一抹无奈。

处置还是褒奖,朝廷的处断在两天前就已经决定了。

两府之前也曾为此争执了两日,但当文彦博的弹劾送抵通进银台司之后,立刻在一刻钟之内达成了共识。

赏功。

而且是重赏。

原因无他,只有四个字——党同伐异。

如果没有旧党的掺和,两府之中,台上台下都少不了给吕惠卿下眼药。可现在洛阳的奏疏一到,那就必须要保吕惠卿了。

就像当年王安石明知道市易法弄出了大乱子,却不得不硬保吕嘉问和市易法。长河溃堤,坏于蚁穴,如果认同旧党对吕惠卿的弹劾,接下来两府之中的大半宰执都要一股脑的被牵连进来。

章惇利利索索的回到桌案边:“河北今天又奏表来吗?皇后肯定要问了。”

“郭逵的有一封,真定府也有一封。沧州、雄州都有。”

南京道的辽军已经有了异动,河北这几天,边境上的各大军州自然是连番上书报急。在天下四百军州的表章中,占了三成还多。

“广信军的呢?”章惇依稀记得李信也写了奏章上来,在桌上翻找着,“遂城可是辽人南下的必经之路。”

“好像昨夜就递进去了,皇后急着要。”薛向也在收拾着桌面,将来自河北的还没处理的奏表匆匆翻阅一遍,力争在被招入宫中之前,有个大概的印象。

“河北决不能出事!”他边翻看,边说着。像是说给章惇听,更像是在警告自己。

“这是自然!”章惇握着一份来自保州奏折,笑容冷然,“文宽夫、吕晦叔不正等着看我们的好戏吗?”

一旦辽军大举南犯,洛阳旧党的第一件事绝不会是同舟共济,而是借其声势将新党组成的两府都赶下台。

只要在台上,就必须为所有的事负责。内政外交,政事军事,乃至寒暑旱涝蝗瘟,都得由天子、宰相们承担起责任来。

至于在台下的大臣们,只要动动嘴皮子,什么事都不需要做,什么责任都不需要承担。写奏章指责不在话下,直接煽动人心,破坏当权者的名声,更是老套而又必然会用的手段。

种谔出乎意料的夺占兴灵,让两府终究还是陷入了被动。不趁这个机会下手,还等到何时?

“张枢密,薛副枢,皇后有旨,请两位枢密即刻入宫。”一名中使意料之中的来到了枢密院。

章惇和薛向相顾颔首,一同起身而行。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天下上元放灯皆是三日,唯有京城五日。

起于十四,止于十八。

数日间金吾不禁,灯如山海。

但等到了正月十九的白天,人散灯灭,街巷上纵然如平日一般车水马龙,却平添了一层清冷之感。

不过这清冷之感并不是今日就开始的,元丰四年的这个年节,从一开始就比往年要冷清得多。

天子的重病,宋辽的纷争,自去年时起,便是京城中最为让人挂心的话题,

到了正月初八,种谔在为溥乐城解围之后,领军北上追击的消息传来,一下就让京城内的年节气氛降到了冰点。

原本官军火烧耀德城,焚辽人粮草的消息还让京城中不少人兴奋不已,但这一胜利仅仅是救援溥乐城的手段,可领军追击入兴灵,那就是扩大战争的举动了。

而就在两天前,有关种谔的最新消息传来,官军在兴庆府外,联合了两万多党项士兵,与多达八万的辽军大战竟日,最后双方皆是人困马乏,幸而收到了鸣沙城援军将至的消息,让官军鼓起余勇,一举击败了辽军。

南薰门内,国子监旁,黄裳和他曾任襄州知州的堂兄黄庸对坐于酒桌前。黄庸是诣阙抵京,正好于在韩冈门下的堂弟见上一面。不过两人现在都没说话,隔着一面木板墙,隔壁包厢中的声音清晰的传入耳中。

“我还从来没见过露布飞捷抵京,京城里面却人人忧心的场面!”

“开封离河北太近了。”

“也不能说是人人忧心啊,当轴诸公哪一个不是叫唤着要跟辽人决一死战?”

“一群南人,他们当然不担心!贪功好利,败坏国事,福建子就没一个好货!”

“蜀闽同风,腹中有虫,南人多是奸猾之辈,私心太重!岂不知战事一开,河北将有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韩三相公不是河北人吗?”

“就他一个,说话又有谁人听?!”

黄裳和黄庸就在隔壁听得分明,福建出身的他们,听到隔壁北方士子们的议论,也只能摇头苦笑。

黄庸低声问着:“国子监里,南北相哄的事多吗?”

黄裳张开双手,“一天下来,十根手指都数不完。”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充斥了太多了南方人,北方的士人对两府的人事非议很多。尤其是出身河北的士人,更可谓是怨声载道。黄裳在国子监中,听到地域攻击的次数不胜枚举。

拿起酒杯,喝了口滚热的黄酒,黄裳叹了口气:“等过两天,恐怕会闹得更凶。”

“这话怎么说?”黄庸立刻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