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来观灯的人——无论天子、群臣、还是百姓,都从中听到了这条宣言。
一座红褐色的船型灯山,就将韩冈摆在架子上烤!
“陛下。”韩绛忽然出声,叫住了被冯京煽动得正在兴头上的赵顼,“韩冈不请于上命,便以铁船饰为灯山。此行未免有失轻佻,也太好大喜功了一点!”
“不然,区区一座竹木为骨的彩灯灯山,何须请于上命?”冯京状似不屑的反驳着,“下面的灯山,有卧佛、有罗汉、还有麒麟、彩凤,难道各家也曾奏请陛下不成?”
韩绛眉头一皱,又欲强辩,但赵顼已经很不痛快的板下了脸。
明明是节庆,还说这些败人兴的话。不就是韩冈顶了中书都检正的推荐吗,还记挂在心上,宰相气度一点都没有——天子的表情说明了一切。
冯京微微翘了唇角,似乎很欣赏天子对韩绛的态度。
在旁瞧见冯京得意的眼神,吕惠卿更是恨得咬牙切齿。他不惧与韩冈翻脸,但被人陷害,那他无法忍受了。因为一座灯山与韩冈交恶,更是无妄之灾。韩冈的手段心术,吕惠卿都要暗暗提防,更不用说他背后的王安石——韩冈再怎么不驯,也是一直帮着王安石的好女婿。
“陛下,既是如此,不如诏韩冈上来询问,看看他到底只是造灯山,还是要打算给铁船张声势!”
王珪似乎是在敲太平鼓,但他话中的意思却是附和着韩绛,‘张声势’三个字可不是好评价。
赵顼想了想,就准备点头。韩冈没有伴驾的资格,但如果天子特旨,却是无妨。
王韶已经看出不对劲,他耳朵不聋,眼睛不瞎,不论韩绛、冯京和王珪,都没有安着好心。同时更是嗅到一丝让人感觉不妙的味道。
现在灯船已经亮了出来,东京城上下都在盼着看到真正的铁船,韩冈怎么说都难以洗脱,之后若是难以成事,不但名望大损,还要因为妄报欺君而受到惩罚。
他站了出来:“陛下,不过一座灯船而已,就将一小臣找来询问,未免有失轻重。此事待韩冈自请上表再议不迟。”
赵顼脸色阴沉了下来。他知道韩冈跟王韶的关系,王韶不可能跟韩冈过不去。既然如此,他的宰相和参政的话中必然有什么问题。
赵顼无意多想其中缘由,只是觉得他的宰辅们上元节时还在勾心斗角,不让他得个清静,做事未免也太过火了一点。这异论相搅,搅得朝堂上鸡犬不宁,可不是好事。
他的视线移转,转到了一直没有吭声的另一位参知政事身上:“吕卿,你看如何?”
吕惠卿略作犹豫“……臣以为,陛下现在招韩冈觐见也无妨。臣也很想早点知道到底铁船能不能成事!”
。
第605章正言意堂堂(1)
上元节时,万户悬灯。
一盏盏灯笼,悬于大街小巷之中,仿佛将天上的群星拉到了地面。
大内之前的御街上,一座座造型各异的灯山一字排开。展示在宣德门之前。
而属于各府院监司、皇亲贵胄的彩棚幕次,也同样搭在御街之上。帐篷和彩棚上,同样挂满了灯笼。
正所谓‘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照楼台’,御街和东西大街,却像是两条银河纵横交织在一起。
如果从高处下望,整座东京城就是一座灯的海洋。
宣德门城楼上,赵顼穿着红衣小帽,受过群臣拜贺之后,带着后宫嫔妃坐于一处,饮酒观灯。而宰执和翰林学士们也在城楼上,同享天子钦赐的恩泽。
受了天子甘霖沐泽,做臣子的便要为此而作诗作赋,以谢天恩,并记今日之事。
喝过天子赐下的御酒,重臣们便分韵即席赋诗。好坏不拘,只要应个景就行。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刻作出诗来,回到家中苦思冥想出来再呈上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会被人笑罢了。
王珪才思敏捷,很快就将御制诗做了出来。金玉满堂、符合节日气氛的富贵诗正是他的擅长,虽然备受人笑,甚至他的兄长都戏称他的诗作是‘至宝丹’,但毕竟应时应景,在宫中很受欢迎。
吕惠卿运气不佳,拈了险僻的韵字。不过他的才气在重臣中算是第一流的,只是少费思量,也敷衍了一篇出来。只是他心中有事,写出来后,只确定了有没有犯讳,便没有再多修改。
他跟韩冈之间肯定是闹翻了。
吕惠卿听了曾孝宽说,韩冈在看到灯船的时候是笑着,但他心头怒火有多旺,吕惠卿也能猜得出来。
都是白彰做的好事啊!虽然他直到站在了曾孝宽的面前,得到提醒后,好像才反应过来,叫起了撞天屈。不过其中真伪如何,却说不清楚。曾孝宽回头就说了,“白彰不能用了。”
主持灯山打造的白彰究竟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到底有没有到下面的蒙蔽,吕惠卿无从分辨。只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韩冈肯定是恨透了自己——白彰怎么算都是他吕惠卿的人——如果互相交换位置,吕惠卿肯定也会这么判断。
究竟是谁!吕惠卿眯起眼睛,扫着在座的同僚,到底是谁下了黑手?将他和韩冈都给害了!
就在吕惠卿观察着十几位宰辅和学士,他们也都各自完成了今天例行的应制诗。几个宦官将诗篇一张张的贴到了壁上,用灯笼照着。赵顼走过去,一首首看了一遍,随手圈出了头名——又是王珪第一。
赏了今年的上元诗赋,喝了一巡酒,赵顼在嫔妃们的陪伴下,又向下看着满城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