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逛教坊的成年亲王,竟然还能住在宫里,难道是嫌天子戴得长脚幞头颜色不正,要抹些绿漆上去吗?正常情况下,当然是要将其赶出宫去!
而且已经不是第一个有人上书要请雍王赵颢、高密郡王赵頵离开宫中。一年多前,曾有一名小官章辟光就上书天子。但在高太后的反对下,赵颢、赵頵都留了下来,反倒是章辟光被赶去了南方。
天家无私情,赵顼对两个弟弟被太后强留住在宫中,心中若能高兴那就有鬼了。如果能趁此机会把赵颢请出宫去,赵顼难道还会怪罪不成?
不过事情有这么容易吗?高太后那里边绕不过去。而且韩冈这么做是为了什么?赵颢已经不可能再出头与他争夺周南了,突然继承大宝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
“如果官家能下旨放周南的话……”
“官家下旨……玉昆你是这要让雍王自己请辞?!”章惇已经越来越明白韩冈的行事作风,他的想法对章惇来说很是新鲜,但可以正确推测。
韩冈点了点头。如今事情越闹越大,已经大到必须处理的时候了。如果是为了天家名声而选择帮赵颢遮掩,那么周南就会被遣出京城,而让天子来决定,事情可就不一样了,顺利的话,就能留下一段天子为人结缘的佳话。
章惇都佩服起韩冈,也亏他能想到,驱逐雍王,卖好天子这一手段。对付眼下的情况,一个是不加理会,将风潮拖下去,拖到有人在来处置,这对赵颢的名声是最好的。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特旨将周南赐于韩冈,这等于是明着承认雍王犯了错。实际上,这么做了后,赵颢只能申请避居宫外。
为什么赵颢出宫来必须要隐姓埋名,从这一条想过来就很容易明白,并不需要多少才智,只是需要把两件事联系在一起的胆量罢了。
对……是胆量,而不是头脑。
章惇已经听明白了韩冈的用心,问题是他到底敢不敢上书提醒天子呢?
章惇当然敢。
富贵险中求,蔡确如今的加官进爵就是个好例子。而示好天子的机会更是难得,章惇当然不会放过。当然,有章辟光的例子在,章惇也会把文章写的隐晦一点。但这份功劳,他却要生受。
至于韩冈,一句话就撬动了内宫局势,因势利导的手法当真是无双无对。
章惇暗骂自己前面是糊涂了,周南之事竟然要让韩冈等上两个月,他怎么可能会等,两个月中的变数实在让人无法安心。一般来说有人只会无奈的等下去,而韩冈却直截了当的把天子都拉出来帮忙。
章惇看着韩冈,目光中不无敬佩之意,但也有几分感叹,‘难怪吕吉甫要说他是贾文和!’
。
第301章顿尘回首望天阙(十二)
当天夜里,在一家僻静的酒楼里,韩冈和章惇又坐在了一起。
章惇刚刚落座,却又站了起来。向着韩冈一揖到底:“玉昆,今次之事,愚兄实在对不住你!”
韩冈没敢受章惇的大礼,很仓促的闪到一边。但心中还是有几分不快,言辞便锋锐了一点:“蔡确毁诺,非是检正之过。检正何须越俎代庖!”
“不,愚兄是待苏子瞻来道歉的。”章惇摇了摇头,正色对韩冈道,“昨天去审教坊司的那个小吏的时候,苏子瞻就知道他自己做岔了。但判状已经发出去了,追也追不回来,只能徒唤奈何。”
韩冈神色不动。章惇继续说道:“本来你和周小娘子的事,也是一桩佳话。若是子瞻事先听说了,真的会成全了玉昆你。只是阴差阳错啊……”
章惇其实也挺替他的老友感到无奈的。苏轼的性格,结交数十年的章惇很清楚,若是周南贸然申请脱籍,身后又没有什么奢遮人物,苏轼肯定不会同意,所以他前日提醒了韩冈,千万不要把申状递到推官厅去。
只是当韩冈和周南的事闹得满城风雨,士林清议倒向韩玉昆的时候,以苏轼的聪明,就不可能站到反派位置上去。而且以他爱凑热闹的性子,从中推波助澜,帮着韩冈把事情闹大,才是苏子瞻会做的事情!
但他的这位老友聪明归聪明,偏偏是又个行事疏阔的人,判状前也不是先打听一下,周南申请脱籍是为了什么原因。但凡多问一句,也没今次的事了。可叹现在判状一出,在士林中,苏子瞻可算是丢了大脸。
章惇为苏轼低头,光是看在他的面子上,韩冈都不能再继续计较。章惇胸中一股任侠之气,为友两肋插刀的做事,也让韩冈甚有好感。
“不知者无罪。既然是检正为苏子瞻说合,韩冈哪能再纠缠不休。”
韩冈的话,虽不代表已经冰释前嫌,但也是无意继续下去的表示,章惇挺高兴的替苏轼谢了。
“……还有蔡持正,方才与他碰面时,他说是过两日要向玉昆你摆酒致歉。”
章惇说起蔡确,就不如提到苏轼时那么诚挚。说起来,蔡确其实也是阴了他一下,让他在韩冈面前丢了脸。章惇心中理所当然的不痛快,也有几分看不起言而无信的蔡确。可是现在的形式,让他必须帮蔡确说话。
韩冈默不作声端起茶盏,慢慢地啜着杯中的茶水。
蔡确这等人,总是会为选择对自己能带来最大利益的一条路,毁信背诺之事虽不会刻意去做,但与利益相冲时,该如何选择他们都绝不会犹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蔡确当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而且要向韩冈这个并非进士的小小选人示好,恐怕蔡确心中也觉得憋屈。
而章惇对蔡确的态度也已经很明显了,疏远,但不会针锋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