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十七……”韩冈微微一愣,旋即醒悟,笑着把信接过来:“原来是种彝叔的信啊。”
延州。陕西宣抚司衙门。
种建中抬头望着天空。铅色的云翳遮蔽了天际,灰沉沉的,给了人一股子千斤巨石压着心口的感觉。
虽然身处宣抚司的主院中,可抬头只能看到一方不大的天空,让种建中都感到莫名的压抑。另一面,就在主院的另一侧,商讨军机要事的白虎节堂中,他的五叔正在跟韩绛一起商议着最新的军情。周围来往的军官再经过时,都是轻手轻脚,这种被压迫着的气氛也让种建中觉得很不痛快。
“彝叔……”身后有人叫着种建中的名字,种建中回头定睛一看,却是他的老熟人折可适。
种建中朝白虎节堂紧闭的大门呶呶嘴,“是来等令叔祖的吗?”
折可适点了点头,也问道:“彝叔也是来等令叔的吧?”
“是啊……里面正在商讨该怎么把无定河上的那根钉子给拔掉。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讨论出个结果来。”
“肯定是要打的。但具体到什么时候,动用多少人,都还听说,这些都要打听清楚。”折可适曾被郭逵称为将种,论起军中名声,比种建中可要高出许多。
折家是蕃人出身,在河东路的麟州、府州势力广大。种建中曾经听折可适吹嘘过,折家的谱系可以一直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是帝王之后。折可适便是孝文帝的三十三世还是三十四世孙。
虽然从魏孝文帝到此时,不过六百年不到的时间就传了三十多带,但拉虎皮做大旗的事,大唐李家做过,如今的赵官家也做过,折家所作所为也不出奇——不是每个人都有狄青那样不认狄仁杰为祖的洒脱。
折家世袭府州。从唐末到今日,已经两百多年,论起家门渊源,折家足以傲视大宋国中的任何一个将门世家,唯一让折家人觉得不痛快的,就是他们仍旧被视为蕃官。
作为两名微不足道的随从,种建中、折可适他们还不够资格进入白虎节堂中去讨论军情。现在两人就在韩绛的主院中,更是要谨言慎行才对。
种建中出手转移话题,问道:“听说折九你今次在金汤城立了大功了?”
“远远比不上彝叔你上次提过的韩玉昆。”折可适摇着头,“秦凤的战报你也看了,韩玉昆在其中可是出了不少力。还有传言说,连那个西夏来使,也是他亲手斩杀的。”
种建中惊讶道:“不是说是他手下的一个蕃部族酋所为?”
折可适则反问着:“自铁壁相公后,你见过这般不给党项人面子的蕃部族长吗?”
。
第261章兵戈虽收战未宁(七)
“燕逢辰就是这般说的吗?”
王韶撇向一侧的嘴角传出了讥讽的声音,好像韩冈说了什么可笑的话,而高遵裕也露出了仿佛要嘲弄谁的笑容。
“燕副总管便是如此说的。”
韩冈点了点头。他自秦州回来后,便直奔正厅,向王韶和高遵裕汇报他在秦州州衙中的经过,自然不会忘了把燕达说的话转述出来。
王韶嘿嘿的冷笑了两声,转头对高遵裕道:“郭仲通果然还是不喜我等插足兵事,只想让我们去种田。”
高遵裕则同样回以冷笑:“郭逵若不是贪着开疆拓土之功,何苦违了文枢密的意思在秦州守着。现在看到河湟一个胜仗接着一个胜仗,他哪还能坐得住?”
当日燕达向韩冈传递的,其实是郭逵的心思……也许说警告更合适一点。缘边安抚司最好把精力放在屯田和市易上,不要老想着瞒着监司挑起战事,如若不然,作为秦凤经略安抚使,他郭逵可不会再坐视下去。
这种事,郭逵不可能当面明说,所以他的心意才由燕达透过韩冈传达给王韶和高遵裕。韩冈对此很清楚,故而一字不拉的说给两位顶头上司听,但他看王、高二人的模样,可是完全没有把郭逵的警告放在心上。
“郭仲通就没说其他什么了?”王韶冷笑了一阵,又继续追问起韩冈。
韩冈这次则是摇头,“郭太尉只是问了渭源堡一战详情,还有伤亡情况,并没有再说别的了。”
对韩冈的回答,王韶也不意外。郭逵让燕达转述的是他自己的私心,有燕达提过也就够了,哪里还有自己赤膊上阵的道理。
王韶端起热茶,用碗盖拂去茶汤上的泡沫。古渭荒僻,连王韶手上都没有几饼好茶。现在喝的茶,都是平常卖给吐蕃人的茶砖,只能算是有点茶味道的水而已。但在西北边境吃了几年苦后,王韶对这样的粗茶却已是喝得有滋有味,不像高遵裕,宁可喝清水,也不喝用茶梗、老叶压成的茶砖。
啜了两口,王韶抬头问着韩冈:“玉昆,你对郭仲通和燕逢辰两人说的这些觉得如何?”
“……郭太尉私心太重,但眼下暂且顺了他的意,也于我无损。”
韩冈看得出来,王韶和高遵裕是绝对不会同意让郭逵来摘果子的。就算他们肯分郭逵一杯羹,也只会是冷饭残羹。军功没人会嫌多,开疆拓土也好,擎天保驾也好,一旦在战场上立下足够的功绩,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遗泽数代子孙。
想想踏平南唐的主帅姓什么?看看如今的太皇太后又姓什么?
再想想在澶州推着真宗皇帝过黄河的殿帅姓什么?再看看如今的皇太后又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