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秋收

悍妻种田记 甲木成林 2937 字 9个月前

这次地里没有种黄稻,都是玉米,一大片一大片的,姚香玉也发现了,这些玉米比他们之前种的个头要大,一株上长的也更多。

摘玉米并不容易,叶子边缘锋利,要把自己给包裹得严严实实的。

而且那些士兵的意思是,玉米杆也要带走,姚香玉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玉米齐根砍断,拖到一旁,由年纪小的来掰玉米。

此外就是割稻子,这个比砍玉米还要累,孙平伍家种的稻子不多,用的秧苗是自己的。

当初发放秧苗的时候,只有上好田地的人家才能分到,应当是育种不多,不够分,只能紧着好田来。

收割完稻子,还有地瓜,且挖地瓜要有技巧,不能挖破,否则就不耐存放了。

姚香玉一锄头从地瓜垄根部挖进去,锄头往上提了提,土都松开,她拎起地瓜蒂往上一用力。

“哇,好大的地瓜。”孙月圆惊呼道。

姚香玉掂了掂手中的重量,估摸不出来,不过看看看这一窝地瓜长的,个头和数量,起码是以前的双倍。

所以这一次税收只收六成,但是剩下的也足够多了,姚香玉不用去看,就能想象到每家每户的笑脸。

三日的时间还是有些赶,全村上下男女老幼全都出动,天不亮就起,天黑了才回,总算把地里的粮食全都收了回来。

每家每户的粮食一被分出来,马上就有几队士兵来搬运。

等士兵们一走,大家看了看剩下的粮食,不由得大声欢呼起来,粮食剩得比以往还要多,总算能吃个饱饭了。

秋高气爽,这天气雨水少,家家户户门口都晒着稻子和玉米棒,出去串门脸上的笑就没停过。

而二爷爷三爷爷他们拥有好的水田,用的秧苗是分下来的,稻子的收成比自留的高许多。

如今他们两家是最热闹的,门槛差点要给踏破,都是要换稻种的,毕竟地瓜再好吃也比不上大米。

过了两日,二爷爷去了县城一趟,回来时,带了一车的种子,大伙的眼睛亮晶晶的,就想知道里头是什么。

尝过了高产的甜头,谁还愿意再去种地产的作物?

粮食作为一个国家的根基,能提供高产种子的人,一定会引起各方注意,说不定被囚禁起来呢。

反正姚香玉不敢掉以轻心,每次说一些话的时候都会在脑子过一遍,就怕引起旁人的怀疑。

“因我们妥善安置外乡人,这次上头给了我们两种新种子,一种是名为油菜,一种是土豆。“

“前一种能榨油,后一种能当粮食,比地瓜还好吃。”二爷爷的话音刚落,村里瞬间就沸腾起来了。

第二百零七章秋收

姚香玉扛了一把锄头,正准备到屋旁边的菜地里挖一垄地来种葱蒜,再想办法种点香菜,第一锄还没挥下去呢,王月月就抱着孩子过来了。

“香玉,吴大夫在家吗?是否很忙?”王月月热情地打招呼道,还让她怀中的儿子叫姚香玉表舅母。

姚香玉扯了下嘴角,“吴大夫在看病,你再等等吧。”

她说着,拿着锄头挖起地来,因着力气大,锄头挥起落下的速度很快,几乎只能看到一道残影。

没多久,姚香玉就把一垄地挖好,她用锄头横着弄出一道道小沟,然后从一旁早就挑来的木桶舀水把小沟浇透,再一旁把早就烧好的土肥拎来,均匀地撒入其中。

“月圆,月圆。”姚香玉大声喊道,“把葱蒜头拿来给我。”

孙月圆还在屋后看那些蚯蚓呢,经过半年的奋斗,在筛选掉大半会逃离的蚯蚓之后,剩下的蚯蚓都是不轻易离开窝的,这繁殖就初见成效了。

不说别的,就说家里的几只老母鸡,长得老精神了,几乎一天一个蛋,伙食好了不少。

王月月看得目瞪口呆,这才多久的功夫,怎的速度那么快?

孙父孙母到底是怎么想,这么勤快能干的儿媳,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姚香玉下完种子,无意间抬头,看到王月月迷茫的双眼,她有些疑惑,自己种地有什么问题吗?

她三两下又给葱蒜种子盖上一层薄薄的土,最后抱来有些发黑的稻草,均匀地覆盖上去。

香菜的种子还没弄到,得再等段时间才能种下。

这时,杨树荣父子从屋内出来,两人走路并不快,身上那不同于普通人的气质,很快就吸引住了王月月的注意力。

王月月张了张嘴,想开口说点什么,却见两人目不斜视地从自己身边走过,沿着小路走到苏姑姑家。

这就是他们口中的贵人?果真跟他们普通人不一样。

姚香玉见王月月这模样,不由摇了摇头,转身去忙别的了,别以为在村里没啥事,其实琐事多着呢。

秋收要到,要整理工具,该休息的要修理,麻袋要缝补也要缝补,同时就还要把地面给夯一遍,到时候好晒粮食。

同时孙平凡和姚香玉还得偷偷地再做一批麻袋,桃花潭那边能用得到。

刚开始几日,村里对杨家人还是很好奇的,然而始终见不到人,只有杨家的下人在村里走动。

有过接触后,不少村人都觉得这杨家比较傲气,渐渐少了八卦的心思。

而这时,之前送外乡人的士兵又来了,继续带着一批的外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