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禾说的极是。”古灸颔首,这些年来他去了不少地方,什么样的人都算是见过,有时候越贫瘠的地方,反而为官者越清廉,说到这里古灸突然想到一件事,“你让我为你收集各地的风土人情,甚至连地理勘察也不放过,你这是要做什么?”
他每到一个地方,温亭湛都让他抽时间将当地的人文习俗画下来,甚至连农务田地都不放过。
“你猜不出来?”温亭湛给夜摇光剔了刺,将鲜嫩的鱼肉放到她碗里。
古灸已经见怪不怪,他的目光突然发亮:“你是否想要印为书籍?”
“嗯。”温亭湛点了点头,“我个人能力有限,也不知道有没有那个机会去把万里江山的每一寸土地走一边,我想通过你将我没有去过的地方风土人情抒写出来,梳理一些针对当地环境风貌治理应对的政策,务农并非我强项,我打算去请教一些户部前辈,集各家所长。希望能够帮助日后初到贫瘠之地,无从下手的年轻一辈。”
“这本书你要抒写出来,那是一本巨作啊,涉猎太广,你得费时多少?”古灸惊叹。
“我岂能有三头六臂?”温亭湛轻笑道,“翰林院那么多学士用来做什么?这事儿我已经上奏陛下,陛下也是分外赞同,我这里是收集,你们就是帮我的收集者,翰林院的人就是整理者,大家分工干活,如此才能够不累。”
“出书传世,还是这等巨作,你就这样把功名让给了翰林院?”饶是古灸心胸开阔,也觉得温亭湛这气度未免太广。
“这世间美名何其多?总不能让我温允禾一人占尽?”温亭湛却不甚在意,“况且,日后传颂的是谁有多重要,受惠于民才是实质,而且我身上的名头也不在多这一个。倒是翰林院的学子,若是潜心进去,不论是为了日后书作问世的名声,还是真心热衷。我想,他们因此而深入了解哪些贫瘠之地的艰苦,外放之后都坏不到哪儿去,让出一个名头,可引出如此多热血报国之士,何乐而不为?”
古灸深吸一口气,站起身对温亭湛崇敬的作揖:“允禾,如你之人,哪怕是百年出一个,也是天下之福。”
本书来自
手机阅读
夜摇光就是温亭湛的信仰,所以夜摇光想看到的,夜摇光期盼的,夜摇光坚持的,都成了温亭湛想要去实现的,去达成的,去捧到她面前的。
古灸没有坐多久,温亭湛和古灸在一起是极其轻松的,因为他们俩不会聊及太多的朝堂之事,更多的是生活的趣事儿,以及古灸走南闯北的人文风土,古灸还说他画了好几副西域美图,今日没有带过来,改日拿来和温亭湛共赏。
二十七日,陛下果然下了圣旨,让温亭湛给这个地方命名和题字。
惠风和日,两岸杨柳依依;清风拂过湖面,落着日辉的水上粼粼波光,吹来的风也格外凉爽。
温亭湛一袭湛蓝色的锦袍站在气势恢宏的精致石牌楼前,旁边有人捧着金色的墨,他负手而立,身姿挺拔,幽深的目光望着前方。许多人远远的围观着,因为他们都知道温亭湛今日是来题字,为这个地方命名,为着你落下对联。
修长的手握住粗硕的毛笔,沾了鎏金的墨,温亭湛一个纵身而起,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抒写了两句话,成为了门联:
万卷攻读,学海勤苦忘物我;千里奔行,云路清明报君恩。
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明显,上联是告诉学子,读书要勤勉刻苦到忘掉一切事物甚至和自己,专心的钻研学问,不受外物的影响和诱惑;下联是告诉学子,为官要清正廉明,要一心想着报效朝廷,惠及万民。
就在所有人都在体味这两句之际,温亭湛又是一个飞跃,在最高处几个旋身,一气呵成的在石牌楼顶端写上了四个字:百舸争流。
他飘然落地之际,福辉和几位山长都迎了上去。
温亭湛放下笔:“《礼记·中庸》曰:‘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此地既然是文赛,温某期愿所有学子,如大江千帆,奋发力争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