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变现

经济大清 笔韵随风 2344 字 8个月前

转瞬间,福满楼内人去楼空,小二目瞪口呆。

仅余那读书人和年长的商人相视而笑。

“余掌柜做的不错!”读书人笑道,同时从袖中拿出十八档紫檀扇,神态潇洒。

那年长商人谄媚的笑道:“未能及的上范公子分毫。”

同时,街对面的全聚德楼上一处临街雅间中,范家家主范毓宾站在窗前,身后五两银子的烤鸭和一桌这种菜色未动分毫。

窗外大街上,范家伙计们正在忙于出售田产,讨价还价的喧嚣被锣鼓声完全盖过,一派沸反盈天之像。

远处几个街,依稀可见这样的锣鼓队还有第二处。

算上他看不到的,整个北京城中,光是这样的卖地摊位就有十余个,雇佣的锣鼓队、舞龙舞狮队更是数不胜数,京兆尹和九门提督等出,范家也早已打点好了,不禁不会对他们大肆卖地加以干涉,反而会派衙役保护,维持秩序。

范清洪买地时每亩均价在四两五钱银子,卖出的定价为六两,出去各杂项开销,范家还能有所盈余。

新河土地是旱地,有水自成良田。

而旧河土地是斥卤地,光是治理为常地就要五六年功夫,再加还要开垦、修渠等杂事,短期内绝难出手。

而范毓宾正是看到这一点,宁可损失些利润,也要及早手中土地变现。

等两行反应过来时,市场上的银子早就被范家榨光了,他们那三十余万两旧河地也只能砸在自己手里!

想到这里,范毓宾不由冷笑。

此次浑河治理,朝廷坚定不移,户部粮饷充足,一开始便召集了大量民壮,在自卢沟桥始的浑河下游多处施工。浑河下游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工地。

受此影响,京城内茶楼酒肆也爆满,不少文人士子从外地驱车赶来,目睹这一盛况;更有不少商贾来寻觅商机。

茶楼酒肆、贩夫走卒、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便是浑河水利情况。

浑河治理中,最引人眼球的自然是开挖新河道,自良乡到东安一带的新河道,两侧同时开挖,调集民夫已近十万人,这在民间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可惜新河道土地已被介休范氏收入囊中,这让不少前来寻觅商机的商贾大呼可惜。

“诸位兄台为何长吁短叹?”京城福满楼中,一个读书人交了二两银子,却不落座,直接走到一桌长吁短叹的商贾面前问道。

那一桌都是来自杭州府、松江府等地的绸商和棉商,本互不相识,因都为新河土地而来,故聊着聊着就做到了一起。

闻言,商人中一个年长者道:“叫公子见笑了,我等都是各地商贾,本想着接京城治浑河之机,置办一些田产,却没想到沿河土地早已被皇商们瓜分干净,此次恐怕要白跑一趟了。”

读书人笑道:“田产在大清各地都是,不说山东、河南这些大省,关外的黑土良田可是一亩一两银子的低价,为何非要求购这直隶的土地呢?”

年长者拱手道:“公子是读书人,对我们这些庄稼人的事情有所不知,别说关外了,就是在下的老家杭州府,良田也不过六两银子一亩,若是能出到八两银子,就是祖宗十几代传下来的田,也都有人卖。

而新河土地离京城不过二十里,骑快马一天能走个来回,往后来京办事会方便许多;况且京城周围寸土寸金,别说八两,就是二十两一亩,也有买不来的地,而新河周围皆旱地,河道一通,即成良田,哪怕不加垦种,地价也会上涨,买到就是赚到,可惜我等知道消息太晚了,哎……”

周围商贾们都是一脸叹气神色。

年长商贾又道:“哎!说这些糟心事干嘛,凭白用阿堵物脏了公子耳朵,老朽以这杯酒向公子被赔罪了!”杯子里不是京城最受欢迎的朔白酒,而是没那么烈的葡萄酿。

公子也举杯,与之共饮一杯后,他又问道:“不是还有旧河地吗?朝廷治理浑河,旧河也当会治理得当啊。”

商贾们都浮现思考之色,而那年长者当先道:“旧河地就是一片斥卤地,外加连年水患,土壤贫瘠的厉害,非五六年难以治理,这地白送我都不要。”

商贾们多来自外地,对浑河沿岸不甚清楚,闻言脸上都浮现了然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