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三百两的价值

经济大清 笔韵随风 2722 字 8个月前

史掌柜骤然停住脚步,转头道:“有饭吃?”

范公子点点头。

“你请?”

“额……正是……”范公子尴尬的道。

史掌柜面色不变,但却迈不动脚了,想来内心正在天人交战,一炷香后终于道:“走一遭!”

范公子大喜道:“那好,请随我来。”

史掌柜提着油纸包,跟在范公子的身后。

走到一楼,跑堂的伙计来找他们结账,范公子掏出一张一百两的银票道:“剩下的是本公子赏的。”

那伙计大喜过望,鞠躬道:“谢谢大爷!哦……不,谢谢公子!”声音清脆,是个女子声音。

范公子低头一看,原来便是酒楼掌柜的女儿,女扮男装来当伙计。

酒楼老板此时也出来赔笑感谢,他人长的矮小黑丑,女儿倒是玲珑标志,乌黑眸子清澈透明,笑起来两个淡淡的梨涡,皮肤白皙嫩滑,年纪看起来不过十四上下,正是羞答答的含苞待放好时节。

范公子朝那女孩友善的笑了笑,范公子名门出身,又兼具贵气与书生气,人又长得英俊,一笑之下,女孩顿时双颊绯红,忙低下头,不敢看他。

范公子看到女孩羞态,轻轻微笑,当先出门去了。

而后面的史掌柜跟上来,上下左右狠狠的打量了女孩一番,看的女孩心中惊怕,直往父亲身后躲。

酒楼老板护住女儿,对史掌柜笑道:“这位客官……哈哈……那个,请慢走,留神脚下啊……”

史掌柜目光越过老板,直勾勾的看着那女孩道:“三百两。”

“什么?”老板问道。

“超过三百两就多了啊。”史掌柜自语道,同时从怀里掏出三张皱皱巴巴的银票道,“给你三百两,把这你女儿嫁给我。”

李朝百姓在战火之中流血又流泪之际,一海之隔的大清直隶,数千民壮正在烈日下破土动工。

在民壮身后,一身团龙服的四阿哥胤禛负手而立,而工部尚书弯着腰,对着手中图纸不停确认。

户部尚书也在一旁有些担忧的看着工部尚书的图纸,不过与工部尚书不同,他担心的是国库里的银子。

“四阿哥,这河道……要耗费多少两银子啊……”陈廷敬有些心虚的问道。

四阿哥拧着忧国忧民的眉头道:“我估算约在八十万两到一百万两间,不仅如此,现在刚刚开春,百姓尚在耕种,难以抽调人力,等农闲时,估摸还需要十余万民夫,才能修好此河道。”

陈廷敬倒吸一口冷气,只觉得自己告老还乡的日子非要提前几年不可了。

四阿哥转过身道:“陈大人,我也知道国库用度不足,只是浑河年年淤塞泛滥,每年治理银子亦不少,我们挖通了新河道,不仅能治理水患,省下银子,更能使两岸从斥卤之地变成膏腴良田,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陈廷敬连连称是,心中不停叹气,心道只能再仿照圣上亲征准格尔时的那般做法,从晋商身上割肉了……

……

离民夫施工之地十几里外的一座酒楼,两个男子临窗而坐,点了一桌酒菜。

这两人年纪相仿,但容貌装束、谈吐气质却是天差地别。

一人身穿破烂皮袄,面庞灰黑,浑身还散发着若有若无的酸臭味,像是草原上来的牧人。

而另一人却一身华丽至极的贵公子打扮,手中一柄十八档的紫檀扇,扇面上是当朝李公亲笔所书的水调歌头,需知紫檀乃木中极品,而李光地就算不是当世名家,却也是皇子们的老师,还是朝廷大员,不必看那贵公子帽间硕大红宝石,也不必看靴子上的美玉,仅这一柄折扇,就代表了他又富又贵的身份。

贵公子的举止也颇素雅,一看便是读书人,与对面的牧人简直天差地别,如此截然不同的两人能坐在一起喝酒,却颇引人注目。

面对一桌酒菜牧人吃吃喝喝,享用不停,而贵公子却只是轻摇折扇,脸上笑意盈盈。

那牧人也不在意,吃饱喝足后道:“介休范家鼎鼎大名的大公子不会欠钱不还吧?”

听到牧人口中所言,二楼的客人顿时全部收回打探的目光,自直隶常家倒了之后,山西介休的范家就隐隐居于晋商之首。

提起范家,鼎鼎大名四个字还真不是吹嘘,又富又贵已经是最委婉的说法。

仅康熙一朝,范家就有太仆寺少卿一人,员外郎一人、郎中一人、知府一人、知县两人,科举方面进士两人,举人两人,武举一人,庠生无数,此外范家祖上还有一大堆的追封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