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胤祚身处其中时,狼狈不堪,凭着极好的运气,摸爬滚打,才创下这些功绩。
但在旁人听来,这些功绩一桩桩都是神乎其技,都在暗想立下奇功的六阿哥是怎样一位兵法大家,又是怎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风姿,又有怎样处变不惊,成竹在胸,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气度。
走进正厅之中,八阿哥将他带到主座上坐下,自己坐到副坐上。
“请六哥给我们讲讲您的功绩吧。”八阿哥抱拳道。
这些阿哥们年纪尚小,一是未经历过战阵,对让男儿建功立业的战场充满了好奇;二是对皇位争夺懵懵懂懂,不像其他成年皇子那样心中充满嫉妒。所以,阿哥们都一脸崇拜之色的望了过来。
胤祚想了片刻,这些皇子迟早是要上战场的,早些了解战争的残酷也好,自然不能像对德妃那样,讲一部抗蒙神剧出来。
既然连张希载都不放过,胤祚干脆便从他去齐齐哈尔开始讲起。
这一讲可就是说来话长,胤祚照实说来,将每一次遇到的困难,加上自己是如何解决的,都与阿哥们讲了。
这一番经历,与寻常英雄故事出入太大,九阿哥、十阿哥很快便没了兴趣,但八阿哥和十四阿哥一直在目光炯炯的聆听,不时还有许多问题。
八阿哥主要爱问经济民生之类,譬如“东北两行于民生何益?”“何为通货膨胀?”“为何借李朝银子,又帮他们发展棉纺?”之类。
而十四阿哥主要爱问军事,譬如“草原上粮草的损耗情况?”“为何葛尔丹优势下退兵?”“查干赤那真的有那么大吗?”“蒙古铁骑与满清骑兵有何异同?”之类。
这两个阿哥是康熙皇子里的佼佼者,都是天资极为聪颖之辈,初时问的问题,胤祚还可以轻松解答,越往后问的,越是刁钻晦涩,胤祚也经常需要细想许久。
待到胤祚讲完,两个阿哥心满意足的问完,估摸已经到了五更天了。
将橘子瓣般的地图贴在地球仪上后还不算坐好,为了使连接处不知太过突兀还需要在所有连接处补充几笔,之后还需要将地球仪仿制在空气流通之处阴干。
而此时胤祚的时间已经不够了,距万寿节两日,礼部派人请胤祚进宫,筹备万寿节,并学习寿礼礼仪。
进宫后,胤祚先去向德妃请了安,德妃见她许久未见的儿子,先是埋怨了几句,再是扯了许久家常,特别是胤祚在草原上的所作所为更是让胤祚细细讲来。
其实这些康熙已经对德妃讲过许多遍了,但从自己儿子嘴里说出来的自然不一样。
胤祚自然全捡好听的说,只说蒙古人被打的如何落花流水,清军戈壁上如何闲庭信步,皇上如何运筹帷幄等等……直说的如一部抗蒙神剧般。
当听到胤祚轻描淡写的种种大功时,德妃乐的眉开眼笑,最让她放心不下的儿子终于有了出息,当真是喜出望外。
德妃还记得胤祚晚上爱吃东西的习惯,特意命宫女叫御膳房做了燕窝粥来,看着胤祚吃下。
胤祚正在毫无形象的秃噜燕窝粥,突然听到宫女禀报:“娘娘,十四阿哥给您请安来了。”
德妃笑着道:“叫他进来,正好他们哥俩也许就没见了。”
片刻后,门口走进来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恭恭敬敬的给的德妃请安,虽然少年年纪不大,但礼数可比胤祚周全的多。
十四阿哥在康熙儿子中是非常独特的一个,清朝皇子重武功,人人皆要领兵,而十四阿哥兵威最盛,曾一度官至抚远大将军,代替康熙出征青海。
十四阿哥为人个性爽直,没其他皇子的花花肠子,因此康熙也颇喜欢他。
十四阿哥先向德妃请安,再拜见了胤祚这个兄长,德妃问了十四阿哥今天做了何事,十四阿哥如实禀报,白天在学堂,师傅传授了孟子中《公孙丑下》一篇,下午学了许久蒙语藏语,又学了弓马骑射等等,黄昏时与八阿哥等一众皇子一同去写了万寿万福灯等。
胤祚知道十四阿哥是个彻头彻尾的八爷党,尽管是同母兄弟,但也不愿与他走得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