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保密和安全考虑,火器厂的选址,定在了daxganlg东麓余脉一片,当地人称之为碾子山,因其此地产石料而得名。
这片地区远离人口稠密的地区,虽然靠山,但地势倒也平缓,最重要的还有石矿,可以就地取材,建造速度也可快上许多。
火器厂的设计图,是胤祚一手制定的,厂区和、仓库和住宿区统统分开,保证工匠们的安全,还设立了医馆、酒楼、杂货铺等设施,保证工匠们的日常生活,最后派李庆的绿营兵前去守护。
除了铁匠以外,胤祚还招了木匠、泥瓦匠、还有几个懂得一点化学知识的术士,统统和们同等的待遇。
傍晚的时候,胤祚将这些计划在脑海中过了一遍,觉得没有什么疏漏了,这才放心睡去。
第二天一大早,胤祚就收到了京城传来的上谕,康熙朱批御笔,写了洋洋洒洒好长一段,胤祚看了半天才明白。
康熙大体意思就是同意赦免戴梓,并为胤祚所用,研究火器事宜,并划拨了五万两银子作为对火器研究的资助。
最让胤祚哭笑不得事情就是,康熙要求把俄国人的武器装备进献到宫中一些,并对胤祚没有主动将这些火器进献给他的皇阿玛,训斥了几句,最后还叮嘱胤祚,戴梓如果研究出了结果,也要将样品进献宫中。
拿着康熙的亲笔写的上谕,给戴梓看了之后,戴梓心口惴惴不安的大石头总算放下了,而且在地上痛哭流涕的往京城方向磕头,感叹皇恩浩荡。
谢完了康熙之后,戴梓又转过来叩谢胤祚知遇之恩,发誓一定要研究出成果云云。
其感情之真挚,言辞之诚恳,让胤祚都有些动容。好不容易安抚住了戴梓的情绪,回到府上还没等坐下,就听到外面绿营军百户李庆求见。
百事行中的铁匠行就位于齐齐哈尔城外不远,从外表上看就是五六个铁匠铺建在了一起,每间铁匠铺里都有铁炉、铁毡等必需品,铁匠们在自己的铁匠铺里敲敲打打。
虽然成立百事行,是为了将各行各业统一起来,进而推进大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但为了尽快的形成垄断地位,对各行各业的管理和约束都是表较轻微的。
就像眼前的铁匠行,仅仅是把城中的铁匠铺搬到了一块,并换上了百事行的牌子,铁匠铺之间的联系也是极为松散的。
胤祚知道,想要把这种作坊式的手工业,转变为工场手工业,还需要许多的时间以及银子。
所幸跟胤祚一起来的戴梓并没有露出失望的神色,反而兴致勃勃的逛了起来,仔细观察每个铁匠铺打制出的铁器,还会到铁匠的炉子前,眯着眼睛看锤子击打在炙热钢铁上。
一路走来,戴梓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自己擅自离开盛京会受到皇上处罚,无论胤祚怎么劝解,都无法让他转忧为安。
不过一旦聊起有关火器的问题,戴梓便立刻化身专业精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满脸都是飞扬的神采,不仅如此,戴梓对于冶铁、锻造也十分精通。
事实上,真正限制火器发展的,恰恰是炼钢锻造的技术,火枪之中最重要的是枪管,枪管通体都是由精钢铸成,如若钢材低劣,则易炸膛;枪管弯曲,则影响威力;枪管口径不一,则影响气密性,进而影响射程。
相比较钢材,燧发枪的点火装置,对于戴梓而言不过是小问题罢了。这也是他们一到齐齐哈尔连城门都没有进入,直接来到铁匠行的原因。
过了许久,戴梓终于心满意足的拿着两块金属锭走了过来,边走边道:“殿下,这铁匠行把铁匠铺聚在一起,倒也方便。”
胤祚不由苦笑。
戴梓没注意胤祚的神情,把手中的两块金属锭递到身前,胤祚看到其中一块表面光洁,呈银白色,另一块表面有些凹陷,颜色偏褐色。
“殿下,草民刚刚看过了工匠们的手艺,制作枪管应不成问题,只是这钢材略有参差,像这一块。”戴梓举起了偏褐色的金属锭,“这块近似于生铁,杂质极多,草民推测,应是附近村中用土法冶铁制出来的,又硬又脆,用作枪管,十枪九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