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夜谈

道门法则 八宝饭 2910 字 8个月前

赵然摆摆手:“咱们之间不说客套话,我的意思是,整个兴庆府能够支撑多少家天马药业?”

龙央怔怔看着赵然,似有所悟。

赵然双手一摊:“所以说,池子里的蛋糕……锅里的饭就那么多,你多吃一口,别人就少吃一口,吃饭的人多了,每个人吃的就少了。道理就是这么简单……短期来讲,这是不可复制的。”

龙央低头沉思片刻,抬起头道:“贫僧也知道这是不情之请,但还请成东家想想办法。”

赵然皱眉:“大师,我把道理说那么透了,大师仍旧……”见了龙央望向自己目光中带着的那份乞求,无奈道:“那……对方寺里有什么特色出产?比如,他们炼制的丹药别家炼制不出来的?”

“……与我天马台寺源出一脉,灵丹配方相近,一时间想不出来……”

“那,他们那里有没有什么风光独秀、气候宜人、可以颐养天年之地?”

“……黑圣山同样是荒山野岭,地处偏僻,论资源仅比敝寺天马台山稍好一些,但论起凶险,却远超敝寺……”

“这样啊……大师,你看,贵寺和他们是同一类型的寺庙,这在生意经上,是处于竞争关系,无法很好的互补,让他们进锅里来吃饭,就算我们几位都同意,大师能愿意?”

龙央合十道:“敝寺愿意。刚才成东家的肺腑之言,实实在在是为敝寺打算,贫僧谢过成东家,但迦蓝寺不同啊!迦蓝寺与敝寺千年之前便是一位祖师所传,与敝寺守望相助,这几百年来,敝寺很多次经历灾劫,都是迦蓝寺施以援手,这才支撑过来。如今在成东家的照拂之下,敝寺算是有了盼头,正因为如此,才更不能丢下他们不管……”

“……等等,你说的是什么寺?”

“迦蓝寺,成东家非我修行中人,可能未曾听过,唔,其实就算修行中人,听说过的也少,就如敝寺这般……”

赵然瞬间有点懵圈,他怎么没听说过?他太听说过了!

龙央大师和赵然寒暄片刻,又道:“今日贫僧去翠鸣山中走了走,已有人开始修筑山道和山门,也见了半山坪上正在平整的土地,一切尽如成东家规划图中所制,怕不有五六百人同时开工营造,好一番热闹兴旺。不知何时能够完工?”

赵然道:“再过几天,还有三百人入山,都是兴庆府左近请来的有经验工匠,其中不乏开封府的大匠,预计两个月内修好山路和山门,之后开始兴建山庄各处殿宇庙堂,明年九月动工修盖僧舍、初步将园林规制起来。争取在后年年底前完成整座山庄和药材种植园的兴建。完工之后,贵寺僧众便可迁入别院。按照贵寺的要求,一切雕梁画栋都不做,这已经是最快的进度了。”

说着,赵然又将那幅规划图在龙央大师面前展开,一一介绍各处的开工和完工期。

龙央大师不知看了多少回翠鸣山庄规划图,早已烂熟于心,但每一次翻开,都好似第一次看时那般心潮澎湃。方丈龙济就不知一次开过他的玩笑,说他再看下去,恐怕要佛心失守、境界跌落。

龙央大师却感慨着对自家师兄道:“六百年了,咱们寺里何尝有过这般兴盛良机,还记得当年师父圆寂前的叮嘱,如今言犹在耳……待这别院建成,也算了却一桩师父的遗愿,哪怕师弟我境界跌落,也无怨无悔,此所谓念头通达……”

此刻,手指在规划图上不停摩挲的龙央凝视图卷良久,喃喃道:“好,好啊……不知其中有何难处?若有用得着敝寺之处,成东家尽管吩咐。”

赵然想了想,道:“最大的难处就是备料的问题。早先已经和野利家谈好价格了,从左右两侧河谷中的山林中伐木……旁边有座小石山上可以采石……离得很近,这也是我选择翠鸣山的原因。但就算离得再近,毕竟采方量很大,翠鸣山庄的工期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做这个……另外还有平整土地等问题。不知贵寺有没有什么办法,比如……呃,施展佛法……至少可以节约好几个月的时间,甚至提前一年也是可能的。”

这纯粹是赵然在君山建设中“滥用”五彩大师道法形成的后遗症——使顺手了之后,总是不由自主想起这种高效的营造方式。

建设自家寺庙的别院,住持龙央表示决不推脱,他将立刻调遣在兴庆府待命的十多名修行僧前来伐木采石。

该说的事情,赵然觉着差不多也说完了,端起茶杯来啜了一口,轻轻以杯盖捻着水中的茶叶子,这个意思很明白———大师走好,夜深了,咱是不是该散了?

却不想这位老和尚一点都没有身为客人的觉悟,端起杯子也喝了一口,然后放下杯子继续感慨道:“成东家,若非遇到了你,敝寺今年的日子将极其艰难啊,每次贫僧一想到阖寺二百余口,一想到寺中十多个嗷嗷待哺的幼童,便忍不住倍感庆幸……”

赵然心道,这老和尚反反复复絮叨个没完,不知道要搞什么鬼?于是道:“大师何必客气,有什么话不妨直接道来。”

龙央老脸一红,慢慢吞吞道:“敝寺日常虽说困窘,但数百年来也是这般熬下去的,今年之所以到了极致,全因贪念作祟,以致无力应对灾劫,此事成东家是知道的。但这次兴庆府掀起的雪莲炒作中,却不止敝寺一家如此,就贫僧所知,如兴庆府中龙马台寺也折了上千两在里面,若非他们见机得早,恐怕损失会更多……”

赵然心中好笑,金波小集团在狙击雪莲一役中赚超十多万银子,加上周围一帮关系好、见机快的势力,加起来捞了不下三十万两,其中固然大部分是从燕回楼李氏这帮始作俑者口袋里掏走的,如跟风投机的商贩、小富人家、甚至部分寺庙也贡献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