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7

自此许家港就有了两个红卫兵,一个红卫兵抄家,一个红卫兵每天晚上都要操练、读书念报纸,相互还不服哩。

许卫民怒斥:“我们才是正经的红卫兵。”

“嘁,你们好吃懒做,拖社会主义的后腿,是不好成分,没有思想觉悟!咱们红卫兵,勤劳干活,提高思想,和你们不一样!”

许卫民气得仰倒。

也是后话了,许老太来了许家之后,许家原本还算比较宽敞的,许传鸣的床就让出来了,他搭了个地铺,许老太反而不大好意思了,许援朝和陈双也才意识到,这要是以后许传东大了,家里头该怎么办。

许愿说道:“爸,咱们家可以打那种上下两层的床,都可以睡人。”许愿解释了一遍,有用纸币画了一下,许援朝本就是手巧的,修的了机器,为了修机器,他看的书也不少。

也觉这是个好法子,但这种床对木头的要求就高了很多,许援朝和陈双这些年夫妻两的工资都还算不错,能存的下些,也是有些不大舍得,许援朝就花了点功夫,淘了点好木材,打算自己做。

许传鸣现在在家里头也没事,也就跟着他一起琢磨,他大一点常跟着许援朝看他修机器,对这些事情也感兴趣得很,父子两一起讨论一起把这双层的木床给做了出来,木床定的牢固得很,上面一层都围了起来,放许传鸣屋子里去了,毕竟以后主要是这兄弟两的。

厂里人纷纷过来看这两层的床,也觉得这法子好的不行,谁家都是三四个四五个小孩子的,都不够睡的,要是能做上几个这样的床就够了,纷纷要许援朝也帮忙打几个。

许援朝还要上工,哪里应得下来,倒是关系好的几家,只能应下来了,这床还只能在家里头搭,不然搬不进来。许传鸣看许援朝做,他也会上几分,许援朝没空,就他来做,做出来也像模像样。

许老太在城里住了一段时日,就觉得不自在,这屋子太小,哪哪儿都不自在,一个月不到就非要回去了。

六七年的冬天就来了,今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有人“畏罪自杀”了,有人苟且残喘

不断有知识青年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去广大西北等荒凉的地方垦荒,可是什么时候回来呢?他们的一腔热血在到了那边之后,终于冷静了。

厂里也去了不少年轻人,都是十五六岁的,刚长大,一封封家书回来,大人们都痛哭了。

六八年的时候,动荡开始慢慢地平息了,厂里又恢复了作业,这边供给着军队,上头进行了整顿,渐渐地恢复了,但大家都仍然要小心谨慎言行举止,一旦说了什么不得当的,就要被拉出去披斗。

六九年的时候,中央发布:“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真正的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开始了。

许传鸣自幼就聪明,对许多事情都无师自通,他忽然想起来老师曾说过,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了然而现在分配到的粮食在减少他隐约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

许愿也机警,她在这个世界待了快十年了,这个社会的弊端也逐渐暴露了,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平均分配制度造成的个人积极性缺失,在许传鸣提出要回许家港的时候。

她也说要回去,其实如今相对城市,许家港更为好。

陈双哪里舍得两个孩子都离开她,更何况许愿还这么小,许援朝也不肯。

许愿抱住陈双:“娘,要是我现在不走,再过几年也许回去一个更远的地方,现在会许家港,也许我还能时不时看看你们,再说了哥哥一个人在家里,你们就放心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但在这样的情形下,是最好的办法了。

许援朝赶紧把他们送了回去,和厂里报备了。

许家港也正在讨论安顿知青的事情,就可能把村里头没人住的屋子给整改一下,懒汉们自然不愿意动,就提议了,“许援朝他们一家都在城里,屋子又不住的,村里凭啥还留房子啊,人家城里都有房子了,拿来安顿知青不就好了吗?”

许老太跳起来的:“我孙子孙女还是许家港人呢!凭啥拿来安顿知青,咋不拿你家来安顿知青!”

不忘瞪了一眼那人旁边的许卫民。

“你孙子孙女都在城里呢,哪还回来啊”

这个时候许援朝就送许传鸣和许愿回来了,许老太本来急的都要许卫国直接进城去报信了,见他们回来亦是大喜。

大家都奇怪两个孩子怎么就要回来了。

许传鸣道:“响应ao主席的号召,接受中下阶层教育,我和小愿都是许家港人,自然要回许家港做建设。”

少年笑得灿烂,大人们自然高兴得很。

兄妹两就这样又重新回到了许家港,也没啥不习惯了,许传鸣跟着许传光下地干活,许愿干些轻松地喂猪喂兔子的活。

羊棚牛棚里头有个老头,据说是不好分子被下放的,只能住在牛棚边上,许爱党人心好,给他打了个简陋的茅草屋,没有为难他,也只有许卫民一群经常要拉他出去披斗,他也不怎么说话。

许愿做喂养的活,难免会时常看到他,有时候给他搭把手,羊和牛都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但却格外地听许愿的话,老头一开始也不搭理人,许愿也知道为什么,两个人就怎么不说话地一起配合了一段时间。

突然有一天,老头开口说话了:“小丫头,你最好别再来帮我了,被人看到了不好。”

许愿继续抚摸这小牛犊,小牛犊舒服地哞了一声,温柔地蹭了蹭她,“没关系的,其实大部分人都很好的。”

“人心难测。”他沙哑的喉咙又是低落几分。

许愿没有说话,也并不知道怎么说,但她仍然继续帮他,有时候会偷偷拿一些她自己菜地里种出来菜放他的茅屋里。

老头渐渐地和她多了一些话,告诉她他姓柯。

许愿私下里叫他柯爷爷,柯老头纠正了好多回没纠正回来也就放弃了,柯老头亦是奇怪这个小丫头倒是不怕他这改造犯的身份。

许家港的村民们怜惜这两个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总是会给他们搭把手,看看兄妹两个缺啥的,其实许愿更喜欢许家港的日子,自留地里可以种种菜,她也能养养花养养草,许传鸣经常会跑到山上去捉点野兔子回来开个小灶吃吃。

许愿的手艺好是公认的,许传文和许传武兄弟也都常跑到许愿这边来要求蹭吃的。

她也非常乐意,觉得在这个地方最能让人慰藉的就是美食。

“也不知道为啥,小愿种出来的菜就这么水灵灵的。”许老太总是纳闷,两家的菜地相近,都是种着菜,就是许愿种出来的个头大,味道好,同样做吃的也是,同样一道菜,许愿做出来的,就是比别人好吃一点。

许传武可喜欢这个姐姐了,每回吃许愿做的菜,都能吃一大碗饭,“小愿姐姐做菜好吃!”

许愿知道这是她植物异能的关系,偶尔也关照一下隔壁菜地的“小菜菜”们,笑着摸了摸小胖墩的脸,“所以才能把你养的这么胖。”

刘燕子总说,许愿来了之后,许传武都吃胖了不少。

许传武笑嘻嘻地扑倒许愿身上,嗅着许愿身上好闻的味道,总觉得心旷神怡。

许老太一边摘菜,一边说道:“小愿啊,你可千万别和那群知青搅在一起啊,那群知青指不定就哪天回了城,姑娘家的就惨了”

许愿已经十岁了,模样不是许老太自夸,就打这十村八里的,就没见过比她家孙女更出落的姑娘,眼睛又大又亮,皮肤白的不像乡下人,性子又好,又能做的一手好菜,村里的谁不夸上几句好。

“奶,我还小呢!”许愿笑着说。

小,总有一天会长大的,许老太可是看见好多小伙子天天在周围绕,都是十二三岁的小伙儿,那几个城里来的知青也是,小愿过去做向导,那眼睛一个劲地盯着。

许老太摘完菜,放盆里洗了洗,递给许愿,“小愿你来抄。”

“诶。”

到了傍晚,男人女人们都回来了,最近秋收完了,女人们捡麦穗,男人称量装袋交公粮,现在公社食堂取消了,家家户户都是分配的,许愿和许传鸣回来后,就跟着许卫国家一起吃。

许传鸣回来的时候手里头抱着一条小狗,瑟瑟发抖。

许老太诧异道:“咋弄了条狗回来?”

那小奶狗对上许愿的眼睛,发出呜呜的声音,许愿一看就心软了,她最是受不得这般小东西。

许传鸣笑着递给她:“养了看家,家里头就我和小愿的,不安全。”

许老头说道:“这狗路上捡的,可能是不小心跑出来的,问了一圈,不是咱们村的,就给捡回来了。”

许愿抱过那小奶狗,小奶狗也不挣扎,伸出舌头来舔舔她的手,发出呜呜的声音,可怜兮兮的眼睛还看着许愿。

许愿摸了摸,眼睛都眯了起来,水光粼粼的,地球上的物种好可爱啊!!!

许传鸣原本是想防一些居心不良的,见妹妹这么喜欢,也有些高兴。

许老太给取了个名就叫来福,许愿觉得这名字挺不错的,就这样来福来福的叫开了。

来福刚来还怯生生的,只敢跟着许愿打转,没几日就活络了,这小东西长的也快,十天半个月就变一个样。

许传鸣和许愿回来的决定是正确的,许援朝来信说,现在城里天天在组织知识青年下乡,不想去的也必须去。

知青来了,问题也来了,原本大家一起分配的粮食还要匀出来给知青,村民们有些不满,但也总不能把人饿死,许爱党也说了,这是借给知青过冬的,等开了春,会让他们干活还给大家的。

因为许愿家人少,所以村里跟她家借了一些碗筷,给知青们送去。

知青们还在商量怎么过冬,见她来送碗筷。

“许愿同志,谢谢你了。”年纪最大的张栋客气地感谢道,不着痕迹地又看了一眼许愿,这个小地方居然能出这样漂亮的小姑娘,张栋有些惊叹,倒也没任何恶意。

许愿笑着说:“没事,你们不要损坏就行。”

后头十四五岁的少年们纷纷表态道:“不会的,小妹妹,我们一定会好好爱护的。”

许愿笑眯眯地走了。

另外几个女孩子在后头嘀咕:“年纪小小,勾搭的本事可真不小”

张栋比她们年纪都要大,闻言,转身呵斥道:“人家才十岁,你们比她大!”

几个女孩子不敢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