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亲兄弟!亲兄弟!……哥哥,放心,四郎必将成为你的左膀右臂!你等着看吧。”宋清已是立定起来,不再跟着宋江散步,他朗声叫道,“我宋清现在就去范县赴任。哥哥,你就看着弟弟吧。将来,人们说到宋氏一门,不单有哥哥,更有我宋清大名!……拜别哥哥……”
宋清又一次朝宋时江弯腰施礼。只是施礼完毕,不待宋时江说话,已是铿然转身,往城下急急而去了。
宋时江望着宋清离去的背影,却是百感交集。
对于宋清,后人何曾有所印象,但凡评价,俱是从其绰号入手。宋清是何绰号?铁扇子。何为铁扇子?扇子是用来扇风的,但如果是用铁来做的扇子,入手沉重,谁又会来用这铁扇子?所以后人俱以为,宋清这铁扇子是没用的废物,完全靠着宋江的关系才能在一百单八将中占一个位置,还得到了排设筵席的肥差。
好罢,没用的宋清。刚开始附身宋江之时,宋时江也是如此认为。这宋清又有何用,只是因为是“我”的原因而已,才有如今位置。更何况,宋时江与这宋清没有真正血脉联系,让他从内心去接受这兄弟,他是抵触的,他更认为那些个结拜兄弟比这亲兄弟更亲,更入得法眼。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宋时江都把这宋清安置于梁山之上,管着后勤,烟泯于众人。
直到后来,宋时江登上了东平国相位置,麾下率有无数兵马,勇将如云,谋臣汇聚;更到了后来,卢俊义深夜来访,袒露心扉,直说忧虑,只愿领兵厮杀,不愿做得副头领;更以及后来,与军师特别是吴用商议诸位功勋职务之时,宋时江方儿一步一步意识到,我宋江(宋时江)不再是为吏钻营,不再是占山为寇,而是走上了一条逐鹿中原,争霸天下之路,走的是一条化家为国的道路。化家为国,我宋江的家呢?我的家可是我那些百余生死兄弟?诚然是生死兄弟,诚然生死相托,诚然肝胆相照,可这是我的“家”么?这家业托付的是他们,承袭的是他们么?
宋时江突然明白了陈宫吴用关心他婚配大事的原因,明白了陈宫一直忙碌婚事的原因,因为他们要给宋时江造一个家呀。这家是他们效忠的对象,这家是他们施展抱负的地方。这家在,就算宋时江死,势力依旧在;这家在,化家为国才有可能。从这一刻起,宋时江才无比的渴望着亲人家族,他想到了远在东郡的大乔,也想到了默默无闻的亲兄弟宋清。是的呀,宋清,他日我宋江取得天下,封王的是他,不是卢俊义;我若身死,留存宋家血脉香火是他,不是卢俊义。
好罢,是该历练宋清了。那是我宋江的亲兄弟,是的,亲兄弟。
清晨,夏日的光芒徐徐照遍整个天空,也愈来愈逼近地面,驱散纠缠不清的晓雾。
吹拂煦晨的清风,无盐城头,有两人正沿着城墙随意散步并行,一人身材中等,三寸短髯,眼眸亮如星,容貌稍黑却刚毅,不怒而威,远看甚有男子气概,乍看之下,他并不是那种耀眼出众的人物,但他身上似乎有一种无法言传的魅力,能让人自然折服,不消问,自是东平国相宋时江。
旁边一人,容貌与宋时江相似,只是更为年轻清秀,柔和温雅,忠厚方正,只听得他低声道:“兄长,可是合宜?”
宋时江随意散步,背负双手,衣袂迎风飘展,温和笑道:“兄弟,如何不合宜?”
那人犹豫了一下,说道:“哥哥最是知晓,我早晚在家侍奉父亲,不曾打熬历练,上得梁山后又只排设筵席,如今突地管领一县,小弟心中惴惴,只恐才美不足,难堪大任也。……昨晚可是一夜无眠。”原来这人却是宋江同胞兄弟宋清。
宋时江豪气大笑,拍拍宋清肩膀,说道:“四郎多虑了。如何不合宜?哥哥且问你。”
宋清回话:“兄长请讲。”
“我宋氏一族耕读传家,宋江幼时苦读诗书,经纶满腹,而四郎自小勤勉,亦不弱于为兄。只是为兄不孝,不尽人子之道,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家中侍奉父亲耕种之担,尽付落于四郎肩膀。天可怜见,兄弟何曾有机会历练?而今不一般,哥哥唯问你,四郎胸中可有青云志?”
“哥哥,诚如哥哥所言,小弟也曾读得诸子,阅过九经,心中何曾不有高志?想当初,哥哥题诗云,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弟虽不敢言,心实羡慕耳。”宋清抬头望着自己兄长,露出一丝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