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众爱卿皆有此谏言,分析在理儿,朕也觉得可行,准奏!”
杜如晦、于志宁、郭孝恪、屈突通等人都暗自松一口气,有些担心陛日益傲慢,听不下众臣的见解纳谏,最后功败垂成,毕竟一个人再明智,但随着威名越来越强盛,也有轻敌犯错之时。
………
李世民带着一些信任侍卫、忠心手下,抵达了临汾郡的霍邑要塞。
这是河东通往太原郡的的必经之路,李孝恭、裴寂等人,打到了临汾郡与宋金刚、尉迟恭的队伍相遇,各有胜负,但难以再进,陷入对峙之中。
李世民携带圣旨来到,担任北伐大军的统帅,李孝恭为副,裴寂为长史,骠骑将军蔺兴粲、杨则、段德明听候调遣。
裴寂道:“宋金刚不足为惧,但他麾下的尉迟恭,却是一员猛将,冲锋陷阵,队前厮杀,无人能敌,我唐军已经有三名偏将,数名都尉遭遇他的毒手,此人还精通一些兵法,并非鲁莽之辈,我军曾设计伏击,却被此时识破,反而将计就计,派出小股人马引诱出伏兵后,继而围剿,不得不防。”
李世民眼光闪烁,叹道:“若能得尉迟恭,便是大唐填一员虎将,能够反制刘武周的‘定杨’政权,击败宋金刚,夺回雁门关,到时候,在河东、太原一带重新集合兵力,巩固后方,哪怕大华占据关中,我们未必就会一败涂地!”
“秦王殿下,难道担心三方盟军,数十万兵马,还无法在关内击败大华军吗?”裴寂率先问出来,众将士都有这样的疑问。
李世民道:“虽然猛将强,大华相比薄弱,但毕竟联军各怀心思,指挥无法统一,能否抵挡住罗成的阴谋诡计,还是未知数,我们要做最差的准备,才能以破釜沉舟的精神,夺回晋阳,巩固太原!”
李孝恭跟着说道:“秦王殿下说的有道理,我们暂时不要分心了,关内的战局,我等无法左右;而这里的战局却是我们能够通过努力,得以实现,所以,拿下太原郡之决心,绝不能动摇!”
王世充在洛阳一战成名,使自己的权势达到巅峰,一时无俩。
当他赶回东都后,接受了将领和文臣们的祝贺,都意识到,王世充称帝,建立新政权,指日可待了。
朝廷内七贵,如段达、元文都、韦津、皇甫无逸、卢楚、郭文懿、赵长文等人,都被控制、软禁起来。
不过王世充也是腹黑人精,心中清楚这些人在洛阳的威望,若是他要称帝,需要这些有威望者的拥戴和支持,所以,他没有立即派人斩杀,而是要安抚下来,继续委以重任,来效忠自己。
这些所谓七贵,大多是宠臣,耍心机、爱奉承之辈,自然也都是怕死之人,所以,在他们被捕的时候,心中就滋生了转投王世充,继续为官的想法了,让他们大义凛然、慷慨就义,那基本不可能。
他们对大隋的忠心,没有对权力的渴求、对断头的恐惧,来的那么强烈。
除了朝中一些大臣要拉拢外,王世充同样渴望对单雄信、裴仁基父子、祖君彦、程知节、罗士信、邴元真等人的安抚和劝降,若是能得到这些虎将、谋士等,他郑国建立后,将成为最强劲的诸侯之一。
几乎瞬间就能够匹敌窦建德、杜伏威、李渊、刘武周等势力了。乱世需将才,这次能俘虏如此多的武将,大获全胜,使得王世充愈发自满起来,觉得自己的鸿运来到,该成就大事业了。
………
突厥、唐军、两军三方出动了十余万兵力,对大华坚守的土城防线,进行猛烈攻击,几次冲上城头,但是都被大军将士顽抗抵抗,消灭隐患,最后无功而返,暂时撤军回营。
虽然击溃了联军,但大华军士并不放松警惕,开始修补城墙,清理战场,重新挖壕沟,垒石墙等。
由于这里大营前的防御性,并非真正城池,只是不足半个月的临时工程,所以坚固程度远不如城墙那么牢固,使用泥土、河沙、岩石堆砌而成,缺少了日积月累的粘合与固化,所以,被抛石机砸了几次,出现一些豁口,伤痕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