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五章 下江南

江山争雄 丰玄机 2198 字 8个月前

长孙无忌点头,知道他说的是哪些人了。

诸人回到城内,当日间,长孙无忌、薛万仞、麦孟才等人,穿梭一些没落豪门的府邸,高之子高表仁、贺若弼之子贺若怀廓、周法尚的长子周绍基,少子周绍范都来了。

虞世南听说了罗昭云在招揽一些青年才俊北上镇压叛军,可以破格提拔无官职者,推荐了太学院的几个有才学和智谋的士子过来,想要通过从军方式,得到提拔,通过战功走入仕途。

当罗昭云听到这几位士子中,有杜如晦的时候,顿时大喜,亲自迎接他入了府邸,跟他倾谈一番。

“早听闻过东都杜如晦的才名,上一次相见,还是多年前猜灯会上,没有来得及交流,数年过去,你的才名逐渐远播,若能加入军中练,出谋划策,日后必成为国之栋梁。”罗昭云夸赞。

杜如晦听完有些汗颜,心想自己只不过小有名气,跟眼前罗成比起来,文才武略都逊色太多,如此评价,也看得起他了。

“国公过奖了,如晦何德何能,担当如此高赞?”

罗昭云正容道:“你若能加入军中,用不了多久,当个司马不成问题,先从参军文吏做起,来证明自己的真才实华。”

“一定尽心尽力,不辜负国公抬爱与厚望。”杜如晦有些激动,他的祖上都是周朝高官,隋代周朝后,祖父杜果在隋文帝期间曾担任过工部尚书、义兴公,父亲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却因病早退,家道中落。杜如晦自太学院读完书后,一直没有得到入仕机会,暂时在学院里担任祭酒,讲讲诗赋课而已,无法展开自身的抱负。

如今有了这等捷径,可以被破格录用,还有机会学习许多行军知识,都是他需要的,被国公如此器重,自然有一种千里马遇伯乐的感觉。

{}无弹窗十月二十这日早朝,隋炀帝杨广当场宣布要南巡,这个冬天要去江都过年,过暖冬,带领后宫佳丽、亲信重臣和文武官员前往。

许多大臣们听到陛下要去江都,都松了一口气,只要不是北上就行,不论是去辽东,还是去雁门,都是自讨苦吃,死伤无数,经劫难,他们实在是怕了。

而江都那里没有强敌虎视眈眈,也没有冲锋陷阵的厮杀,江南水乡,气候宜人,哪怕即将入冬,依旧草木葱绿,并不落叶,生机盎然,郁郁青青,而且江都一带没有叛乱的消息,没有危险。

但是,也有御史大夫站出来,反对南巡,耿骊就是一名御史台的言官,在大殿上纳谏,声称北方叛军严重,作为天子,应该坐镇都城,指挥四方,消灭叛军,使国家安定。

这些言论有道理,却不合时宜,杨广最反感纳谏,而且是他一心想去江都的前提下,可想而知,这位耿骊的御史直接被推出去斩了。

裴蕴、虞世基、封德彝等人站出来,纷纷赞同杨广的提议,一群大臣觉得去那里没有危险,也不损害利益,所以,顺其自然,不做口舌之争。

就这样,杨广决定三日后出发,带着十万禁卫军前往江都过暖冬,后宫嫔妃和文武大臣同行,赶在通济渠、大运河没有冰封之前,坐船南下。

杨广将要离开,留下十一岁的皇孙杨侗坐镇洛阳,金紫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代理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人留守后方,辅佐越王处理一些朝廷事宜。

国家大事的奏折,都会被送往江都,由杨广批阅,洛阳一带的事,则由越王杨侗和几位留守大臣们商议决断。

三日时间很快过去,杨广身穿金丝龙袍,头戴天子冠,先是坐车抵达渡口,带着文武百官登船,十万禁军,由三分之一坐船,其余六万多人马,在河渠沿岸的道上行军,水路与陆路并发,远赴江东之地。

罗昭云望着河面上乘风破浪的战舰,逐渐远去,心中忍不住猜想,这次去江都,应该难回来了吧。

也许明年,就会有江都宫变的消息传出,比史提前两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