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秦军攻破楚都扫平淮北之后,早已经按捺不住的秦王赵政大喜,当即决定如同赵国那次亲往寿春巡游。
王驾出巡,自然不像行军打仗那般迅速,月余时间方才来到寿春城。
“臣王翦/子婴,恭迎王上!”寿春城外,王翦同子婴率领伐楚的诸位将军恭恭敬敬的在城外迎接秦王入城。
是夜赵政置酒饮宴,所有的人都看得出,秦王此时兴致极高。
所有的将领都获得了十分丰厚的恩赏,其中犹以王翦子婴为最厚,戴罪立功的李信也因为在灭楚一战中的表现得以官复原职。
第二日直到日上三竿,秦王方从宿醉中转醒过来,这对勤奋的秦王而言可是十分罕见之事。
略一洗涮,秦王的亲信宦官赵高便走了过来:“禀王上,长安君殿下同王翦大将军从早上已经在外面等候多时了,见您睡得熟没敢惊扰,您看是不是……”
“速宣之!”听到这里,赵政方才忆起昨日酒宴散时自己曾令二人今日觐见。
刚刚攻破楚都的王翦和子婴,此刻在秦王的心中可以说是国之重臣。
“叩见王上!”
“免礼!”赵政一摆手热情的说道:“破楚一役全赖两位将军,待回师咸阳定另有封赏。”
紧接着话锋一转继续说道:“项燕立逆贼熊启为楚王,屯军江淮之地,如之若何?”
虽然楚王负刍已然伏诛,然而同赵国一样,秦国并没有完全攻占楚国,楚国大将军项燕和故秦国昌平君熊启,则成了此时秦王心中的一根刺。
秦国之所以容忍代国残存数年是因为代地苦寒且易守难攻,根本没有多少发展潜力,而且代王嘉及其从属皆庸碌之辈,不足为惧。
而且代国的北方还有匈奴压境,一旦攻下代国则必须抽出一定的兵力防御匈奴,在中原未定的情况之下,秦国显然不愿把兵力浪费在这里。
然而楚国的情形却不一样,熊启曾为秦相而项燕更是楚国大将军,此二人皆非常人所能比拟,放任不管定成祸患。
虽然楚国淮北城池颇多,然而在与秦国相持的一年中已经差不多把这些城池的老底掏空。
项燕率领八万楚军,一连途径了十余个县城,只是略微补充了点粮草,兵器铠甲则寥寥无几。
而此时,蒙武、李信率领的秦军也已经渡过了濉水,所过之处无不所向睥睨,无兵无卒的各个城池,秦军一至便纷纷举城投降。
而兵备不全的项燕所属,更是没有与秦军一较高下的能力,只得是一个跑一个追,不过一个月的时间两支军队便踏遍了整个淮北的土地。
慢慢的项燕发现,此时整个淮北已经差不多全部纳入了秦国的囊中,自己已经没有能够继续转移的地域。
走投无路的项燕只得率领楚军放弃整个淮北,南渡淮河至广陵城修整。
万幸的是,秦队一统淮北之后,被没有立马引军南下,这也给了项燕一定的喘息之机。
安顿下来的项燕,立马便派出大量的斥候西去探知寿春城的情形。
准备在淮南地补充军备之后,西去寿春护卫楚都。
然而方一日过后,便有斥候回禀,他们在去寿春的路上,抓到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在他的身上竟然发现了楚国王室才有的玉牒。
而且此人在得知他们所属之后,言之有万分紧急之事要与项燕大将军亲口语之。
这员斥候不敢迟疑,只得立即带其回返,禀明项燕。
项燕一听立马令人将这人带来帐中。
“启公子,您怎么会搞得如此狼狈!”一见来人,项燕立马从帅案前起身相迎。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子婴遍寻之而不得的原秦国昌平君——现在的楚国公子熊启。
楚国诸位封君公子之中,也就昌平君能够入的了项燕的法眼,文韬武略皆是上上之属,先前李信伐楚之时,若不是熊启在郢陈倒戈相向。
那场战争,还说不定谁胜谁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