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一旦齐楚联合出兵干预,那么秦国多年来南征北战,攻占下的这些土地,极有可能再次易主。
“孤这就派大军前去讨伐之!”想明白这一点,赵政当即言道。
“迟矣!”尉缭皱着眉头说道:“关中距旧韩之地,路途遥远,而且叛军行迹诡异难以捉摸,若从咸阳调军恐难以成效。”
顿了一下尉缭接着说道:“王贲将军所率之属,虽已连下楚国十数城,然此乃楚国措不及防之便,今楚国大军已开赴前线,战果难以扩大。
王上可命王贲将军就近北上郢陈,以逸待劳攻破旧韩叛军,亦可借机北上,攻取魏国。”
“王贲虽勇,然麾下人马仅五万人耳,借此攻魏恐怕有些力有不逮吧,不若孤另择一良将东出函谷策应之?”赵政提议道。
“魏国已在西部边境囤积重兵,一时恐难以攻破,如此无济于事耳!”尉缭继续反驳道:“难道大王忘了我国在东方还有一支劲旅?”
“国尉难道说的是长安君?”赵政疑问道:“如此行事可是燕代何以图之?”
“如今燕栖于辽,赵栖于代,此皆苦寒之地,远离中原。就像游魂一般,时间长了自己恐怕都撑不住。为今之计,宜先下魏,次及荆楚。二国既定,燕代可不劳而下。”尉缭徐徐分析道。
燕国和代国,都是仅余一郡之地,而且地处偏远,确实有些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若是无事还可取之,不过如此危急时刻,听完尉缭的建议,赵政确实感觉燕代一隅的得失远远比不上韩魏之变。
当下便依尉缭之建议,百里加急命人分别送往子婴、王贲军中。
同时,暗中派人去往郢陈将软禁在此的韩王安处死,并派昌平君熊启镇抚郢陈。
郢陈是楚国的故都,自从被秦国攻克之后,一直不算平稳。
昌平君熊启亦是秦王赵政极为信任之人,当年平定嫪毐之乱即是昌平君同昌文君合力而为之,故而虽然昌平君为楚国公子亦能在秦国高居相国之职。
而且因为他楚国公子的身份,昌平君在楚人之中亦享有极高的声望,在赵政看来有昌平君出面安抚楚人,郢陈绝对出不了什么乱子。
收到秦王的王令之后,虽然子婴心有不甘,然而依然遵从咸阳的调动,整军南下。
毕竟,以子婴的眼光也看得出,韩魏之地的变故,要比一个辽东郡重要的多。
由于魏国大军多数在西侧国境驻防,东侧则显得有些疏于防范。
子婴率领的秦军,一路以摧枯拉朽之势,连破魏国十二城。根本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战斗,春天刚过去没几日,便推进到了魏都大梁城下。
而与此同时,王贲率领的伐楚大军,亦是轻而易举的击溃新郑反叛之军,挥兵北上同子婴在大梁城下会师。
两路大军将大梁团团围住。
自从秦军攻燕,魏国便感受到了浓浓的危机感,作为挡在秦国东进道路上仅剩的一颗钉子,魏国上下都明白,下一步魏国绝对会是秦国的首要目标之一。
故而这些年来魏王假征发大量的民壮,日日不停地增筑大梁城,在城外深挖沟槽,修整兵备并囤积粮草,把大梁打造的跟个乌龟壳一样,任谁上去啃一口恐怕都会磕掉一嘴的牙齿。
而且魏国十余万大军就驻扎在西部边境,得知国都被围,必然会回援,从路程上估计,最短只需半个月便可抵达。
如果等到魏国主力回返,哪怕是能够击溃回援的魏军,秦军恐怕也是伤亡惨重,再无力攻下大梁。
所以说留给子婴和王贲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半个月,半个月之内必须攻下大梁城,否则便只有退军一路。
然而子婴火烧蓟城之举却无法在大梁复制,一是各国听闻蓟城之事后,必然会对石油这一新生事物有所防备。
二是蓟城之所以取得如此效果,主要是建立在蓟城将水源引入城中,遍及全城的前提之下,而大梁城据子婴打探并未如此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