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没忘了王翦一开始的介绍,这支骑兵乃是子婴麾下部署。
“不敢欺瞒王上,此骑军乃是司马尚将军一手练就。”子婴老实说道。
赵政听罢点了点头,这也符合常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要是懂得训练骑军,那么他秦国的骑兵将领都去吃闲饭得了。
不过这个司马尚有如此才能,倒是可以重用一番,赵政暗道。
九月的天,一天多变。刚开始检阅之时艳阳高照,没一会凉风便吹过来一片乌云,渐渐地起了大风,眼瞅着风雨欲来。
此时通过检阅的部队,刚刚过半。
“王上,要下雨了,要不暂且回城歇息,改日在检阅将士们?”赵政身边一名声音略尖的宦官言道。
子婴注意了一眼,不知道为何,虽然之前没见过这人,一听他说话便觉得不爽,怎么看都有些不顺眼。
然而,此时的秦王正在兴头之上,那管得了这些。“无妨,些许风雨,哪阻的了我大秦儿郎。今日我便在这风雨之中检阅秦军”。
“王将军,天已渐凉。您要不劝一下王上,万一王上着凉这可了得!”见赵政不愿离开,这名宦官便转而向王翦言道。在这阁楼之上也许只有刚刚取得大胜的王翦的话能入赵政之耳。
“赵府令,王上此时观兵正兴,还是不要打搅的比较好。”王翦回道。显然他也不愿去打搅赵政的雅兴,更何况他作为秦军主帅,自然要为兵卒们着想,对一些中下层将领而言,能在君王面前走过并彰显自己的战功,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一回城的话,下一次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如此机会了。
子婴由于同王翦站得比较近,两人的话语子婴也听了个清楚,这才知晓了这名宦官的身份。
王翦称他为赵府令,此时姓赵,而且任职中车府令的人便只有一个了。
正是秦末之时,被历史上的子婴所诛杀的权臣——赵高。
欢迎你!
想到这里,子婴心思一动当即揖手再拜道:“婴母曾言之,君臣之别犹如日月之于繁星,众星拱之方为日月。如若君臣之礼废之,不异于月陨星降。
王上爱护之意,子婴感涕以领,并代先父承之,然废君臣之别恕子婴不能奉命。”
一番话子婴说的情深意切,反正就是绝对不接受,可以直称秦王为伯父的恩宠。至于原因则直接往扯到了自己母亲的教诲上。
秦王听完愣在原地沉默了好一会,如今天下尚未一统,他还没有强化君主集权的思想,后世的君臣理论更是还没有出现。
子婴口中“君臣之别”的说辞,仿佛在他眼前张开了一道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是啊,君臣有别,君永远是君,臣永远是臣,就仿佛群星永远围绕日月一样自然,如果人人都是这样的想法,何谈我大秦不能传承万世!”。
“昔听闻孟母三迁,孟轲终成一代名儒,吾窃以为谬之,一介女流何堪大事。今方知巾帼亦有远见之士,有如此通达之母,方有如此麟儿。”秦王赵政说道,“就依你是了。”
说罢,又爱怜的摸了摸子婴的脑袋,说道,“走吧,我们一起去看看我大秦的百战雄狮!”。
阅兵在中国早已有之,春秋时期便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此时的阅兵或者说是观兵的目的一般而言为誓师、称霸、示威等几项。
此次秦王在原先赵国的都城邯郸阅兵,目的便显而易见了,向其余几国示威,展示秦国的赫赫武功!
邯郸城外已经被收拾出了一片方圆数里的巨大校场,数万秦军将士正昂首挺胸的立在校场之中等候着秦王的检阅。
这将是他们一生之中最为辉煌的时刻,攻破敌国,大胜之际接受君王的检阅。
古代不是现代,现在虽然难以见到领导人的真人,然而任谁恐怕都对几位领导的样子熟记于心。然而在古代,能够见到君王的机会少之又少,有些法政严苛的君主,出巡之时,民众抬头观之,都有杀身之危。
在这时恐怕一个县令都是他们需要仰望的存在。
但是今天,他们却可以昂首阔步的从王上面前走过,这是他们作为胜利者的荣耀。
秦王赵政当前,王翦、子婴、杨端和等数名灭赵之战的有功之将在后,几人已先后登上了早已搭建好的阅兵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