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去留之辩

秦帝子婴 素裳心影 2403 字 8个月前

其二,饶阳君与其他的封君不同,国内其余封君在自己封邑内顶多拥有一定的邑兵或者食客,就算直接取消并不会造成多大动荡,但是饶阳可是有着五千原秦军悍卒的封邑,如今赵王重病,朝中本已流言四起,处理不好再引起内部动荡,就得不偿失了。

第三,便是地理位置了,当时只想着把这支军队弄的远点,所以安放在了燕赵边境的饶阳,如今看来万一惹恼了这支部队,直接拉杆子跑去燕国也是有可能的。

收吧不是,继承吧一些大臣心中也有所不甘,自己操劳一生都未能封君拜相,一个几岁的小娃娃却能受此封赏。实在是看着不爽啊!心里这么想,当然嘴上说的却是是“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有国之君,不大其都”等冠冕堂皇,为国思量之语。

这也不足为奇,赵悼襄王继位之后,亲信郭开疏远贤臣,除了几个手握重兵为国之依仗的大将,朝中正直大臣已经基本上都回家养老去了。

故而,坚持撤销饶阳封邑的主要是一些靠阿谀奉承之辈博得荣华富贵的文臣,坚持放子婴回返饶阳即饶阳君位的主要是以司马尚为代表的一帮武将。而赵王偃只是在软榻之上默默地听着,时不时虚弱的咳嗦两声,并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虽然公子迁是他最喜欢的儿子,但是如今情景小孩子之间的一些打斗根本难以放在心上,他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儿子在自己百年之后能顺利继位,国家不至于动荡不堪。

如此一来几个手握重兵的重臣意见就颇为重要,到现在为止统兵大将够资格说话并表明态度的只有司马尚一人,所以他一直在默默等着朝中几个军方重臣的表态。

就在两方相持不下之际,一道声如洪钟的话语传来:

“臣认为,应当派遣子婴回返饶阳继位。”此话一出,争论的热火朝天的朝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都静静的望向了声音的来源,大将军李牧。

无疑手握军权的李牧是最为有力量决定子婴去向的几个人之一。

“牧以为,为今之际,遣饶阳君归封利国益甚,饶阳君年幼大王可遣一老成之臣随饶阳君前往为相,饶阳部属排外可另派一饶阳君熟识之将代领其军,待长成之后返政于饶阳。”

欢迎你!

“除了专程来感谢你之外,我还有另一件事告诉你,希望你不要难过。根据饶阳信使来报,饶阳君殿下,于十日之前旧伤复发,不治而亡。”李牧缓缓说道。

听完李牧的话,子婴顿时感到五味杂陈,那个一心照料自己的人就这么去了。虽然凭着现代人的先知先觉,子婴早就知道成蟜命不久矣。然而他却始终不愿往这件事上想。

只要成蟜还在,自己背后就永远有着这么一棵遮天大树,做一些事情就可以不考虑后果,因为不管怎么样,都还有父亲在自己身后给他擦屁股。

正如这次的事件,子婴也并不是完全的头脑冲动之下做出来的。因为他清楚,他的父亲是饶阳君,他是饶阳君世子,就算悼襄王再如何气愤这件事,多么的想将他除掉,也必须考虑边境成蟜手下五千悍卒的力量,虽然相对整个赵国而言,五千兵马不足为虑,但是如果真的因为小孩子之间的打斗,就对封君下手,其余的封君大将该如何安之!

所以,子婴清楚,这件事顶多自己会受点苦,但绝不会有性命之危。

更何况,如果自己没记错的话话,赵悼襄王今年应该就会病死,太子迁继位。如今虽然王位尚未更替,但赵悼襄王的身体肯定好不到哪去,如此境况之下,稳定压倒一切,赵王更不会对自己下手,引起动荡。新君继位本来就声望不够王位不稳,万一再加上内部动荡不安,如此环境之下,万一外敌入侵社稷堪忧。

“饶阳来使,欲迎公子回返继任饶阳君。王上午后召集吾等应对。”

说完这些,李牧看了看失魂落魄的子婴,微微一叹,便自回返。

李牧的离去,子婴并未发觉,甚至而言李牧的后一句话子婴也未曾听清。整个人完全沉浸在了,成蟜去世的悲痛中去。

李牧离去之后,鲍生安静的走到子婴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想要安慰些什么,却突然发现自己虽然饱读诗书,却想不出合适的词语来安慰这个痛苦中的少年。

毕竟他也是曾经经历过亲人离去的苦楚,明白这种时候唯有自己想清楚,才能真正脱离出这种状态。只得默默的说了一声“节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