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沈尚书、王太监,所有人一时间皆都疑惑不解,想不明白范弘道一反常态究竟是什么用意。
大家对范弘道的印象,从来都是“往死里怼”,非死即伤不是说笑的,今天却放了沈尚书一马,难道沈尚书身上有有什么独特的个人魅力感动了范弘道。
发生在万历十四年的这场风波,就这样落下了帷幕,国子监监生愤怒的请愿,以礼部尚书请辞谢罪而告终。不管这请辞结果是否如何,但沈尚书至少这段时间不可能抛头露面出来行走了,清流势力元气大伤,几乎无力再战。
但事情还没算完,王太监仍然揪着范弘道不放,一直走到了国子监太学门外。范弘道不耐烦的说:“你这小太监,还不速速回宫去,跟着我作甚?如果是因为刚才打了你一下,那我也向你致歉过了!”
王太监的愤怒仍然没有化解,喝问道:“我就是想问明白,你为何如此没有骨气?关键时刻如此懦弱,简直叫我失望之极!”
旁边的大明好同学时习之翻了翻白眼,指点说:“你怎么傻乎乎的?你挤兑沈尚书请辞是虚伪套路,但你就没想过,范同学前几天在登闻鼓下,也当众表示辞官了!
你要把沈尚书挤兑到发毒誓永远隐退,或者闹出点别的什么问题,那同样表示过辞官的范同学何以自处?范同学难道也要来一个归隐田园永不出世?”
王安王太监登时感到一口血涌到喉咙,险些吐了出来。是啊,如果树立了严苛的新标准,那范弘道自己怎么办?范弘道本人当然也不乐意了。
套路,都是套路,读书人都是互相套路,就没有一点点真诚!王太监忽然很想念干爹,宫外套路深,他要回宫里。
{}无弹窗第三百二十七章读书人的事(下)
话说沈鲤沈尚书主动提出辞职的真正原因,其实并非是因为被国子监监生所逼迫。按照官场惯例,能让官员被迫辞职的压力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同僚或者上级,很少能来自于治下之民。国子监监生虽然是读书人,对礼部尚书而言,确实和治下之民没多大区别。
沈尚书让所有人都意外的辞职,最关键因素是他已经觉察到形势“不可挽回”。当前形势是什么?范弘道闹事不叫形势,但没法控制范弘道闹事就是形势。
到目前为止,范弘道背后的大佬比如申首辅还没有什么动作,只是一个范弘道就能让他们一伙人焦头烂额,比如清流的大本营是科道和礼部,都被范弘道搅得鸡犬不宁——前几天范弘道拼死敲登闻鼓,把清流势力几个骨干都按住动弹不得,今天礼部又被范弘道拖进了丑闻泥潭,找不到破解的路子。
范弘道折腾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能用丑闻缠住敌人就是胜利。几个骨干科道官加清流领袖礼部尚书,已经是清流势力的核心主力了,却都跟范弘道这样一个小角色斗得不亦乐乎,那么等到申首辅等真正大佬正式动手时,他们还有反抗的余地吗?
君子见机而作,所以沈尚书才会主动辞职,用这种态度摆脱范弘道如同八爪鱼般的缠绕。这是一种果断的止损,能够减少自己的被动。
另外细究起来,沈尚书的心态与其他清流人物是不太一样的。清流势力很迫切的希望内阁里出现己方代表,所以大家一直卖力气推动沈鲤沈尚书入阁,为此顾宪成、钱一本等积极分子不惜辛劳的奔走串联。
沈尚书本人很大程度上是被清流势力裹挟着向前走的,而他自己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入阁执念,所以也拿得起放得下,觉察到玩不起了就不玩了,免得越陷越深。
当然读书人的辞官更多是一种态度和姿势,并不是说彻底退出政坛,再重新起复是常有套路,所以王安王太监就抓住了这点,继续穷追猛打、紧逼不舍。
我们太监失败了就是死,你们读书人失败了说是辞官却总是言而无信的回来,志气我们太监都不如!小王太监的意思堪称是震耳发聩,在这么挤兑下去,沈尚书处境不堪设想,没看沈尚书的脸色都从青变成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