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申用懋这些话,范弘道信了,点头道:“听说这位王老大人心胸并不算宽阔,如此倒也正常。”
“不要以为跟你没关系!”申大公子终于说到了正题:“随着科举兴盛,读书人都倾向于走科举道路,不喜欢学校进修。国子监近些年来在官场中的地位越发底下,自身也萎靡不振。
大概国子监那边也想借着王凤洲公坐镇的时机,提振一下士气和声望,所以才有让王凤洲公考校入监生员的说法。
而且只要王凤洲公还在京师述职待命,大概就会一直住在国子监。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打算撞上去不成?”
范弘道脸色发苦,自己去上个学而已,也能被朝廷大形势牵连到?忍不住自言自语道:“这不至于吧?”
申大公子难得看到范弘道愁眉苦脸,似乎有点幸灾乐祸:“怎么不至于?你自己也说了,他心胸并不宽广。
你不是贡生、不是荫生、不是捐生,是经由家父举荐、朝廷特别选拔、又有功绩的恩生!王凤洲公能不注意到你?
说句真心话,连家父对这位王宗师都有点无计可施,还想不好该如何处理,更别说你了!”
前文说过,监生来源无非那几种,给考不上举人的老秀才一条出路,叫贡监;给权贵官员子孙一条出路,叫荫监;给有钱人一条出路,叫捐监。
而范弘道这种恩监,则是朝廷特别选拔的人才,算是监生中的精英生源,与别的那些混日子混待遇的监生不一样,更别说是由首辅举荐,肯定是监生里比较瞩目的。
这样瞩目的、积极进取的一个监生,碰到了与可能与首辅不对付、有门户之见、心胸不那么宽厚、偏偏文坛威望还很高的大宗师级人物,能有什么好果子吃?
眼瞅着范弘道纠结犯难,申用懋便笑道:“所以我劝你仔细考虑考虑,还是先避开风头,跟我去县衙分署做做幕僚,意下如何?”
第一百八十八章大宗师与小书生
最后范弘道想了想,决定还是对申用懋实话实说。事关自己的前途命运,必须挑明了说,清清楚楚的叫申大公子知道自己的想法。
所以范弘道很直言不讳的说:“在下因为协助整顿河东盐法立功,登录进了内阁里的功绩簿上,是朝廷所承认的功绩,所以申阁老得以据此保举在下入国子监读书。
在下并不只想在国子监混日子,靠一个监生名头受用终身。大丈夫处世当有所作为,在下还想着能脱颖而出,肄业后参加会试,搏取更高的功名!
故而阁下虽然对我青眼厚爱,乃至于虚席以待,但在下也只能推辞了,毕竟在下的志向在于青云之间!”
申用懋叹口气,“你有所不知,在册监生常有数千人,有多少能达到肄业标准的?大概每年也不过百十人能肄业而已!
其余大部分人要么干脆只挂名,要么坐监读书并消磨几年功夫后,便黯然离去,另寻他路。
虽然总体上国子监肄业比乡试中举容易许多,但仍然不是想肄业就能肄业的,将前途赌在这样小的几率上,是否太过艰难?”
范弘道毫不犹豫的说:“这是一个上进的机会,就是难也要试一试,总不能因为畏惧就放弃。”
申用懋摇了摇头,“我说的难,并不只是说这个难!现在这个形势,你不明白!”
我不明白?范弘道疑惑不已,难道还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内情?越想越有可能,申用懋拥有朝廷官员和宰相公子双重身份,消息肯定比自己灵通的多。
涉及到自己的前程,范弘道不敢疏忽,连忙不懂就问:“当今有什么形势?还望大人指点迷津!”
“南京刑部尚书王凤洲公进京的消息,你听说了没有?”申用懋反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