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术芳心头一万匹羊驼呼啸而过,然后又听到范弘道继续说:“官府以较低的工本银,强制盐丁按计划生产食盐并上交给官府。然后盐商缴纳银两换取盐引,再从官府兑支食盐,这叫做引盐或者正盐。
为了补助盐丁生存,官府又允许盐丁将多生产出来的食盐自行发卖,称之为余盐。余盐卖掉并交税,剩余部分也是盐丁合法收入。
官府设计的这个体系,就是按照行销地区需求制定正盐生产计划,数量固定,价格固定,以盐引来控制和引导盐商,以此来保障朝廷盐课收入。
而余盐的作用胜在灵活便利,有利于调剂个别短缺行情,并且补助盐丁收入,避免盐丁因为入不敷出而大量逃亡。”
朱术芳想了想,暂时没想出这个体系有什么问题。
“但实际上又成了什么样子?为什么盐课连年拖欠、减少?”范弘道再次扬了扬手里的笔记,“原因就在这里面!
这里面记载了十五名盐丁的真实状况,经过计算可以发现,在他们的实际产出中,余盐所占比例与正盐近乎相当!
也就是说,余盐本该只是正盐的小批量补充,是盐丁生产正盐之外的额外福利,但实际上进入流通的余盐数量与正盐已经差不多了!
官府只对正盐进行控制和测算,所以官府统计里反应不出来余盐的数目。若非我们这样一个一个的亲自访谈盐丁,然后以这些例子进行推测,也不会掌握这个情况!”
朱术芳毕竟不是没见识的小女子,母家又出自徽商,范弘道说到这里,她已经明白了很多。本该是小批量的余盐产出数目直逼正盐,这会造成好几个后果。
其一,大量余盐挤占正盐销售市场,造成凭借盐引行销的正盐售卖缓慢,连累盐商资金周转,然后又影响到盐商领取新盐引,最后盐课收入被拖欠和减少。
其二,如此之多的余盐产出,必然会影响到正盐生产,又是绝对不可能被官府承认的,官府也不可能会给这么多余盐发给合法票据。
于是可以想象,肯定有大量打着余盐旗号生产出来的食盐,最后变成了完全不经过官府的地下私盐,这对盐业市场更是巨大的破坏。
。
第一百零三章问题出在哪里(中)
范弘道的问题听起来并不难回答,无非是一年能产多少盐,官府指定计划的正盐有多少,改善生活的余盐有多少,正盐是怎么交付给官府的,而余盐又是如何发卖的。
这些都是上万盐丁的普通日常生活,面前这位拿了钱财的中年盐丁只当范弘道是前来体验生活的富家公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一一回答。
朱术芳对这些盐丁的生产生活细节毫无兴趣,只能无聊的转圈子。
两天下来,范弘道没干别的事情,就是不停的找各种各样的盐丁唠家常,然后用纸笔记了很多东西。
当然遇到不愿耽误工夫陪聊的,范弘道就让朱术芳洒钱,然后开口就是“先聊个三分银的!”
在这种霸气震慑下,盐场里这些盐丁没有不深深拜服的。陪人闲聊家常还能挣钱,真是新了鲜,活久见啊。
朱术芳感觉自己要疯了,真的要疯了。钱是小事,她根本不放在眼里,可是一边喝着寒冷的西北风,一边陪着范弘道在盐滩上乱转,到底是图什么!
眼瞅着范弘道又向东走了两里地,到另一处盐场,去找第十六个盐丁唠家常时,朱郡主终于忍不住爆发了!
她不愿说是自己不想吃苦,所以找了另一个角度:“站住!你花了我这么些银子,总要给个说法!”
范弘道还是那副“花你的钱是看得起你”的鬼样子,淡然的说:“这点银子算什么,我会给你一笔大大的回报。”
每每说到这个虚无缥缈的“回报”,朱术芳就气也打不出一处来,“画饼不能充饥!何况你这个饼已经画了好几天,我还没见到点影子!
你这次真敢忽悠了我,我跟你便恩断义绝,从此如同仇敌!我会悬赏一千两银子,专门用来对付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