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岳点头慨叹说,“如此钦州廉州,真可算是连通安南的‘海之门’啊!”这时他亲手取出锦图,指着南面的海洋,对身边人说:“平西原黄洞蛮不过是此次征伐的一个目标,还有一个,就是在平蛮后从钦州出海,至安南都护府,驱逐盘踞在彼的蛮夷,恢复我唐的卫戍。”
之前陆贽提醒过,安南、西原造反的俚僚,明显有南诏于背后支持。
虽然南诏现在臣服于唐,可它也清楚,唐在北面,有两条军事路线可以对其进行打击,一条是巂州的清溪路,还是一条是戎州的石门路,可除此外唐朝还有条军事路线,那便是安南和滇池间的“步头路”:唐天宝年间,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曾受命开辟一条通道,即自安宁城(今云南省安宁市)出发,沿着红河,直达安南都护府。
唐和南诏的战争先后爆发三次,安南的唐军也三次利用步头路出击,配合其他两路,南北夹攻南诏,虽然最后整体战局失败,可此路也给南诏以极大的震怖,故而安史之乱后,南诏也和西蕃一样,积极向滇池以东拓展势力,目标便是觊觎安南,想免除自己腹背的威胁,到了现在虽不明战,但却始终暗地支持岭南、安南的俚僚叛党。
可高岳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因为安南,自古以来就是我天朝不可分割的领土。
对于边疆的形势而言,安南处在富饶的红河农业区上,又是岭南东西道的门户所在,安南交州如失,整个岭南的堂奥等于洞开;另外对于高岳的大计来说,安南的交州港自古以来便是南洋诸国的朝贡海路所在,从交州港出发,近者三五百里,远者上万里,可乘船抵达不同国度,若失却此地,天朝对海洋的探索门路便等于轰然阖上。
历史上正是唐朝对安南处置不慎,引起其西北方向南诏的大肆侵攻,致使安南沦丧,南诏便借此为跳板,把兵火延烧肆虐到邕管、容管一带,岭南的生产和秩序遭到极大破坏,天下震动不已。后来高骈领军前来,大败南诏,光复安南,设立静海军节度使,心有余悸的唐王朝,为防备南诏再度进犯邕管,并借桂管之路威胁内地,便抽调徐泗武宁军南下,戍守桂林(这也足见唐王朝在岭南威信大丧,无法调集土军了),并许以种种承诺,结果最终在咸通九年(869),镇守桂林足足六年的一支武宁军的戍卒始终无法归乡,在得到家人来信,知晓唐廷“军帑匮乏,难以发兵,且留旧戍一年”的实情后,愤起杀死都头,接着独走返乡,并推粮料判官庞勋为首,至江淮倒戈反唐,唐朝耗尽最后一点力量将其扑灭。然后过了五年,王仙芝和黄巢的字头,登上了历史舞台......
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那么桂林的祸又是基于何处?很显然是安南。
所以不管从那条理由来说,这次重复安南绝对是在高岳的军事计划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