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宣平坊的高岳不慌不忙,他很快就给皇帝递交奏疏,称万事都避不过个“实验”,请给臣三年时间,在凤翔、兴元兴学政,三年后请陛下按照臣之所奏,小试一次,也权当是与李博士的一个赌约。
另外,高岳在奏疏里也狠狠回敬了李吉甫,他揶揄说,不知傅说出身于什么甲门,姜尚又传承什么家学?进士科全为天子选人而设,如世家子弟有名望,不是可一并来应试?为此,高岳还举了已远行西蜀的郑絪为例,称其虽出身荥阳郑氏,不也一样通过春闱及第,为天子词臣,李吉甫深恨进士科,岂非本末倒置。
所以皇帝居中发言,那便依高岳的奏请,三年后再行,以观成效。
当高岳行走于前金吾仗院,现皇都巡城司内监仗院边侧的道路,准备回宅第时,背后有熟悉的声音叫住了他。
回头一看,正是脸色铁青的户部侍郎、御史中丞兼户部使窦参。
窦参望着他,脸上的肌肉和胡须都在颤抖,“高三心肠何太歹毒,以我族子窦申为鸿胪少卿,出使西吉会盟,如今吉凶不知!”
高岳很平淡地说,我在吏部侍郎任上,不过替天子铨选的,窦申和袁同直都是前陇右副元帅马燧征辟为使节的,我何辜之有?
还没等窦参气到缓过神来,高岳又说,不过据边地的情报,喜鹊应该是被拘禁起来了。
窦参喘着气,眼神满是无主。
高岳就很沉缓地给他提出个建议,不妨平定党项后,我就建议圣主出兵光复秦州,然后逼迫西蕃议和,将喜鹊还到窦中丞的手里可好?窦中丞,你我仇雠相同,理应携手才对。
“你!”
可还没等窦参说什么,高岳便扬长而去了。
党项也好,沙陀也罢,这两件事在延英殿内,高岳和皇帝很快就达成共识的。
真正让整个长安城,乃至天下轰动的,正是高岳改革进士考试和任官迁转流程,并且皇帝还表态要接受。
对此,宰执的层面上,李泌私人没啥意见,他是门荫出身,现在身份又是个山人道士,以天下计他也觉得高岳的做法没什么错误的地方;贾耽呢,则持赞同态度,因他是明经出身,现在人们重进士而轻明经的习气,让他很是不爽,现在明经和进士合并,他认为是件好事。
刘从一则持反对态度,严震不敢说话。
最后反倒是太常博士,年仅二十七岁的李吉甫上疏,激烈驳斥高岳的“谬论”。
李吉甫出身名门赵郡李氏,门第甲天下,比高岳高了一头,他爹是代宗朝元载的宿敌御史大夫李栖筠,家族向来以“骨鲠居正”、“门风亮直”而自豪,李吉甫虽则年轻,但也承蒙优秀的家学,加之以对国家典章制度十分熟稔,所以进了太常寺为博士,深得皇帝和宰执的欣赏,这种制度革新方面的事务,他是有发言权的。
在奏疏里,李吉甫尖锐指出,高岳此举,绝非是为天下着想。陛下身为人主,理应会合卿大夫,共持国政,现在如听从高岳建议,岂不是如骡马行牙人,择选牲口般选县令?以前天子举办制科,参选的都是地方州县举荐上来的英才,务求野无遗贤,而今则只能从什么五甲进士里挑选,这群人大多只通诗赋杂文等雕虫小学,哪里有什么经天纬地的大才?
另外李吉甫还称,世家子弟之所以优秀(比如我),是因有家训传承的,词学、理政、兵法、掌故、器度无一不优越于出身草莽的那群乡贡举子,此后科举请陛下只选词臣就好,南衙和重地的官长,还应走门荫路线。如以科举为主,各地的精英必定聒噪汇聚于京城,心托侥幸,和郡望断层,也就失去了家训传承,损失可就大了。
最后李吉甫还骂高岳这类人,早就没有世家根基,本为田舍郎,靠娶军将出身的升平坊崔氏哄抬身价,通过礼部试后便攀附天子,视天下为天子私产,自己则为天子私人,全无公义,治国如营私家,可称其为“权蟊”
朝内当即有人抄录份李吉甫的奏疏,送给暂时居于宣平坊甲第的高岳。
“这是什么个友善度?”高岳虽不至生气,但也哭笑不得,他也明白自己被针对了。
不过这年纪轻轻的李吉甫倒也厉害,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
那便是科举考试,到底和“择贤治国”这个基本理论到底冲突不冲突?很遗憾的是,确实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