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边备有六失

大唐官 幸运的苏拉 2395 字 8个月前

“哪六失?”

“一失理兵乖方,二失驭将亏度,三失制用财匮,四失建军力分,五失养士生怨,六失用师丧机。”

而后陆贽详细说了这“六失”具体为何:

理兵乖方,每年关东各方镇节帅都需出防秋之兵,但各人都有私心,无不是将强壮精锐留在本镇,送到西北边地的全是羸弱之卒,这些防秋士卒远道而来,朝廷要花巨资供他们道路所需,可到了边地后,又不习风土地理,和西蕃战斗全无建树可言;

驭将亏度,西蕃号令专一,而我唐则节制多门,各方镇的将帅,朝廷想要赏一人,其他都嫉贤妒能、侧目不服,朝廷想要罚一人,其他都顾虑同恶、互相包庇,以致各地虽屯集大兵,可西蕃来战,却各个怯懦自守,虚张贼势,以致西蕃如入无人之境;

制用财匮,朝廷每年征调关东防秋十多万,再加边军十多万,禁军十多万,近四十万兵猬集京西,非但无守御之功,且徒增供军之弊,长此以往,国家编户无不倾家荡产,财用日益艰难。

建军力分,开元天宝年间,唐蕃虽战事炽烈,然朝廷只置朔方、河西、陇右三节度使而已,而如今光在西北,就有凤翔陇右、泾原、邠宁、灵盐、夏绥银、渭北等众多方镇,各不统属,一盘散沙,互不应援,西蕃一入寇,才临时起兵抵御,让西蕃从容各个击破。

养士生怨,西北为长镇兵,久在边地,素来辛劳,可朝廷只给一身衣粮,还要分给妻儿,困顿不堪,而关东防秋兵每年都要更代,对西北军镇根本没有任何感情,也没心思在此地久留,遇到西蕃来,各个贪生怕死,唯恐回不到家乡,朝廷还给他们丰厚待遇,西北边军怨气勃发,战场上根本不能团结迎敌;

用师丧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谓“机宜不可以远决,号令不可以两从”,然昔日边军出战,却“裁断多出宸衷”,两军对阵,军机可谓间不容发,而君王居千里之外、九重之中,用兵时机多丧于遥制(总结一句话,陛下你可憋微操了)。

六失说完,特别是最后一失,让皇帝李适是脸发红,身出汗不已。

很快逢到双日,皇帝在小延英殿的特殊召对就准时开始了。

在场的只有四位臣子,李泌、贾耽、陆贽和高岳。

主持会议的皇帝直接先问出第一个题目来,那即是自天宝年间国家丧乱以来,几近四十年,这四十年我唐太憋屈,对内虽然名义上镇压了安、史逆贼叛乱,可其余孽河朔三镇军势依旧强炽,平而复叛,桀骜不驯,又有淄青等方镇不服王化,朝廷财赋人口,几乎丧失一半;对外西蕃历年入寇,陇右丧失,河西丧失,安西北庭孤危,年年防秋,耗费巨大,可收效甚微,非但不能光复故地,京师还屡次遭蕃骑威胁,甚至还被攻陷过一次,而南诏、回纥也是虎视眈眈,皆非善类,一年财税有十之七八都耗在军需上,却无尺寸之功。

不过之前战事,我唐却在三条战线,即三川、凤翔泾原和灵盐,都取得胜利,西蕃被斩杀过万,狼狈退走,我唐夺还平凉、华亭、朝那、摧沙堡、白草等多处领土,现在朕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这胜利的果实。

接着皇帝指高岳说,朕先前和高三单独问对过,高三的看法是将三条战线相连,互相策应,如何策应呢?就是分别在凤州河池,陇州汧源和盐州五原,筑三座大军城,各屯五千至一万兵,攻守兼备,西蕃来则分处据扼其军势,西蕃退则合攻其一地,自此主动权在我。

高岳的这个方案,李泌和贾耽当然十分赞同。

其中李泌还强烈建议,马上如圣主和西蕃罢战,今年秋就尽量将三座城池筑造起来,有备无患。

贾耽也说,现在原州大部被光复,臣马上制备更详细的地图,分授给边将节帅,务求知己知彼。

将这个策略敲定后,皇帝就开始讨论对党项蕃落的处置。

四位臣子也和皇帝达成一致:先由宰相李勉前去剿抚并用,暂不全面用兵,否则会给财政造成严重负担。而等到边地军储充裕,朝廷军资节余后,立即毫不留情地严厉镇压清剿。

“除恶务尽。”皇帝亲口下达了清剿的程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