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京城,随着韩滉随即的到来,和蝗灾的加重,开始变得风雨更炽。
韩滉、张延赏、皇帝三派阵营,都各有各自的心思。
而汉中的兴元府,则迎来平静而惬意的九月。
整个赤崖到山河堰,至勉县黄沙河地带,麦子和稻谷都获得了大丰收,营田的军士们欢声笑语,争着把新收割的成千上万车的稻谷送入到赤崖仓里,周路车马回旋不绝。
而兴元少尹高岳,和府内的重要僚佐们,则亲自主持了盛大的“秋社庆典”,由此来向城隍和土地神报功,并且高岳还亲自撰写篇给兴元府城隍的祝文:
“兴元府少尹,梁、洋、利三州都团练使,检校吏部郎中高岳谨具酒肴,昭赛于我府城隍之庙,祭城隍之神,我告于神,神能感我,云才作叶,雨已垂丝,既开丰稔之祥,敢怠馨香之报?神其无羞我小邑,勿替元功,永荫庇我兴元城郭沟池、禾菽桑稻、人生军计——守臣愿奉职,孰敢不虔?”
“孰敢不虔?”所有州县来参加祭拜的刺史、县令等,都齐声奉香祷告起来。
秋社后,兴元府军民们再接再励,开始垒起高疄,抢种二麦。
这下连百姓们都开始踊跃种麦,稻麦混种两熟制迅速在整个府州县推广开来。
而天汉楼处,则成功筑起了兴元府的“泉宝楼”,此楼实则是座仓廪,一层储藏布帛,二层储藏铜钱,其下有五座转输厅,各有车马道通往城南码头处——汉川边,无数帆船来往,其边的城墙下,立着一排排的邸肆,大部分都是白草军或代理人经营,码头的人夫背着各种货物,顺着水门梯道拾级而上,将财赋送入到高耸巍峨的泉宝楼里,或送至城中南北市售卖。
“二位使君,我高岳和韦皋,当然赞同韩南阳的见解!”楼宇当中,高岳在和洋州刺史赵光先、利州刺史王佖碰面后,十分爽快地加入到李晟韩滉的联盟里,并表态全力支持平凉筑城的计划,“如今关中蝗灾严重,我兴元府在斛斗米外,愿再出五万石备水旱的稻谷,先送至京师,缓陛下及官民军之急。”
“那自是甚好,合川郡王托我俩传话给少尹,合川郡王随即也要入京奉朝请,圣主可能不日同样要宣少尹与韦军使、严廉使(严震,巴南观察使)、吴使君(吴冕,东川节度使)入京,请少尹届时秉承与郡王的情义,做持衡之论。”看来,李晟真的要和韩滉联手,决心要在平凉推行筑城大计了。
原州筑城,好像成为个魔咒似的。
元载还没来得及实践,就横遭屠戮;
杨炎倒是实践了一把,却酿成了泾州兵变,自己的死,多少也和此事相关。
“与西蕃议和,迄今也不过一年光阴,西蕃并未有毁盟之举,若我方于边界的平凉筑城,一旦双方兵戎相见,我方理屈啊!况且,我唐和西蕃的战事,可否做好了准备?”皇帝回首,望着眼前坐着的一列翰林学士,询问说。
然后出乎他意料的是,所有的翰林学士,除去于公异外都赞同在平凉筑城。
陆贽说,如今泾原、凤翔、兴元营田都非常有效,兵粮、武器储备周全,已不比昔日光景,再者陛下已设八处军镇及马坊,神策右大营数万兵马初具雏形,又有韩滉于东南馈送财物谷粮支持,就算暂时无力与西蕃决战,但通过筑城将战线推进到原州及六盘山一带,以图将来河陇大计,还是绝对可行的。
皇帝便又问卫次公。
卫次公慨然回答,如今边将都是西蕃深畏之人,如段秀实、李晟、马燧等,米粮又已齐全,区区小蕃何足惧哉?何况先前和西蕃议和时,平凉被划入我唐版图,在此筑造军城天经地义,陛下无需犹豫。
皇帝再问郑絪。
郑絪虽然有些犹豫,可也基本赞同筑城方案,称只要有六十万石的米粮,一切都不成问题。
另外的学士吴通玄、吴通微,本就是萧复的心腹,自不必说,当然也赞同。
只有于公异,忧心忡忡地对皇帝进言,说如今叛乱刚刚平息,中土方获宁乂,为何要再起边事呢?诸位节帅叫嚣开战,不过是希冀邀功固位而已,希望陛下冷静思考,权衡利弊。
李适叹口气,接着慢慢走到殿外台阶前。
几只墨绿色的蝗虫嗡嗡地飞来,停在他的衣袖上,几位中官吓得要死,便急忙来驱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