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欢天喜地,无不摩拳擦掌,枕戈待旦。
“打仗就是钱粮,没钱粮玩什么?”高岳心中这样的信念更加牢固。
下战书之日,早有巡哨的山棚,察觉了白草军和山南兵的密集调动,上津堡四周二十处壁垒是炊烟飞扬,接着人马自各道而出,汇聚起来,列成数翼阵线,开始陆续向北进逼。
高岳亲自坐上津堡的北马面墙战棚之中,上津转运使万俟著在旁辅佐,眺望整个如云战阵。
中央战线,前锋为明怀义三兄弟所统带的白草军骑兵,约有六百骑,皆是党项城傍,其后拒是侯兰所率领的三百名洋州团结子弟,持长牌,配横刀。
左翼为吴献甫领的两千五百山南兵,持长矟立阵,后有弓手压阵。
右翼为高固统率的两千四百白草军步卒,也是长矟、长刀为主,夹杂少量的驮马、弓弩手。
城门处,有蔡逢元领三十游奕,皆骑马持旗,准备往来上津堡和战阵间,传递消息,侦探敌人部署。
至于二百名宣润弩手,高岳并未让他们出战,而是当作支强力的预备队,伺机使用。
诸军离垒后,前进数里,扼断了漫川关至上津堡的通道,击鼓示威,要求据守关隘的山棚首领李叔汶出来决一雌雄。
漫川关的望楼外,李叔汶破口大骂,立在城垛处,眺看着官军阵势严整,又心存畏惧,便让小队山棚在名叫莫六浑的贼首带领下,自关隘东山而出,哨探官军虚实,并让人飞马过山阳,去向淮西大将封有麟求援。
其实李叔汶、莫六浑皆不是汉人,而都是前代内迁的六州胡后代,六州胡当时有不少人被唐政府安置在河南道内,可他们身上的突厥血统一直蠢蠢欲动,根本不会像汉族那般安于耕作,便到处纠集擅长弓箭的猎手、浮浪人这些边缘阶层,组成名为“山棚”的组织,游走于各道交界的深山峻岭间,有时贩卖山货,有时则到处打家劫舍,聚啸山林。
当白草军出现在上津堡时,引起堡内一阵轰动。
最初堡内燃起烽火告急,以为他们是淮西的叛党,然而很快高岳就表明了身份。
上津堡横跨在甲水上的桥梁,一名青衫官员急匆匆地骑着马来到西岸,带着部属来迎,他向高岳自报身份,为殿中侍御史兼权知上津道转运使万俟著,事前被陛下送到这里来,保障上津和东西处的驿道。
三千白草军的到来,让万俟著喜悦莫名,他对高岳说:
“上津堡顺着甲水北行,就是漫川关,那里直到山阳全是淮西叛党的盘踞之处,李希烈的大将封有麟勾结商州山棚头领李叔汶,集合数千匪徒正在山阳县耀武扬威,并声言要来攻打我们上津堡,切断山南东西道间的驿道。”
高岳也知道万俟著为何会胆战心惊,他手里只有三百团结子弟,还是被李希烈斩杀掉的前商州刺史谢良辅的残部,各个对淮西骡子军是吓得要死,哪里能谈得上什么可靠战斗力?
而贾耽麾下的大将吴献甫,领着三千兵在上津东南处的均州郧乡城,号称要保护此地的转运院,对万俟著的苦苦请求也是爱理不理。
“万俟御史不用惊慌,既然我白草军来到,上津便无忧了。”高岳很爽直地说道。
果然第二天时,高岳下令全军在上津和甲水东西的山岗上大伐树木,到处扬旗立栅,击鼓吹角,又让明怀义三兄弟领着所有骑兵,于山间夹着的平野上来回疾驰,弄得声势异常浩大。
漫川关那面的山棚们都搞不清楚白草军到底有多少兵马,吓得统统沿着山路退回到关隘当中,反倒害怕高岳来进剿他们。
同时,高岳于上津堡内手书一封信件,送给郧乡城的山南东道兵马使吴献甫,叫他留五百人监守转运院即可,带着主力两千五百人即刻来上津,于自己会合,共同对敌。
吴献甫一听说偶像郭再贞的上司兴元少尹已到上津堡,惊得不敢怠慢,即刻照办,带两千五百士兵疾驰两日,来到上津。
结果到了上津后,高岳就叫吴将军把自己的部伍同样拉到堡垒前后左右的山上,更筑八垒,和自己先前所筑的十二垒,如棋盘般交错布置在上津四周,且各有道路相连,白日击鼓,夜晚升起篝火,宛若有数万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