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也捧起笏板,“臣与朱泚皆为军将出身,虽有使相之名,未尝参预政事,朱泚而今更是远镇凤翔,如何署名?故而若陛下见奏状上有臣的署名,必是常衮代署”
“常衮,这真的是有欺君罔上的嫌疑”还没等郭子仪说完,御座上的李适便缓缓,时断时续地下了这个定论。
宣政殿正衙内,所有的文武官员听到皇帝的这句话,无不惊骇地缩了缩颈脖。
数百人,一句共同的言语在他们心中同时响起:
“常衮,完了!”
东朝堂处,还在等待仗弹最终结果的常衮犹自立在彼处。
一会儿,皇帝有制文出:
“门下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平章事紫服金鱼常衮,居位宰臣,本应持衡当轴,体备股肱,然无闻忧国,不惧旷官之责;进退求容,却怀罔上之谋。申远谪之命,可潮州刺史,凡百卿士,宜知朕意。”
远贬潮州,远贬潮州,距京城五千多里的潮州!
听到这个处置,常衮双目一黑,于日头下噗咚声跪倒下来,本来想哭,谁想下意识地自嘲起来,“常衮啊常衮,原本你是要把崔佑甫贬到潮州去的,可谁曾想今日作法自毙,真的是作法自毙,作法自毙啊”
而后常衮双手颤抖着,奉起了皇帝的制文,头低下来,磕在被晒得滚烫的地面上,好像有阵微弱的青烟冒出来似的,“不想今日,却让高三竖子成名”
同时宣政殿正衙内,李适微笑着对郭子仪说,“今日若非大臣进言,朕几乎被奸人蒙蔽。”
“只是说出实情而已。”
这时殿廷角落里的吴仲孺,衣衫汗透,刚准备长舒口气,结果就见到皇帝自御座上起身,对着郭子仪说到:
“大臣以司徒、中书令,领朔方节度、河中尹、单于大都护、镇北大都护、灵州大都督、河东副元帅、关内支度、盐池使、六城水运使、押蕃部使、营田使、河阳道观察使,管朔方数千里,军镇既大,号令难一,部下多有放纵不法之举,实难纠察。现尊大臣为尚父,加官太尉,仍兼中书令,增实封至二千户。其他副帅及诸使事务繁杂,朕不忍尚父操劳,悉罢之。其中河中尹由李怀光任之,灵州大都督由常谦光任之,单于大都护由浑瑊任之,各分其地,各治其军,收敛军纪。而西北三川盐池、营田、巡院之权皆归朝廷。”
皇帝这番话,更是震动殿廷,这等于是要完成大行皇帝生前想做可一直不敢做的事:拆分朔方军!
“陛下,高岳区区御史台监察里行,越局弹劾,请陛下治其罪过。”常衮气得双肩耸起,下巴抬高,浑身抖动不停,连说话语气都开始起伏不定,而后还没等李适回答,他挥动笏板,指着班次里御史台的二位中丞及所有台院侍御史,“如果要弹,也应该是台院的侍御史才有资格,你个小小的小小的里行。”
可高岳却转过来,和他四目对视。
这个眼神,不由得让常衮想起,之前高岳覆试过关后取得状头,于宰相前过堂时看着自己的那个眼神!
常衮心中猛地虚了一大截,高岳进了半步,他就退了半步。
“监察御史里行,与正员御史不过俸料有差,职责却无分毫之差,某既然可以仗弹中官王维荣、邵光超,便也可以同样仗弹常门郎!”
这时李适于御座上欠欠身,便问窦参、崔宽二位御史中丞,“高岳之言,确有其事乎?”
听到皇帝的询问,窦参稍稍起身,离席答道:“监察御史高岳之言,并无丝毫差错,御史台之职能,是为陛下耳目,执风宪、备谏言,我台三院御史,无论正员里行,无不可为之事,也无不可弹之官。”
“陛下”常衮还待辩解。
“常门郎请出列!”高岳重复了这句话。
常衮将请求的眼神率先伸向香案边立着中书令郭子仪。
他清楚,郭子仪是肯定站在自己这边的,他在刚刚当门下侍郎时,散官阶仅仅是五品朝散大夫,结果郭子仪刚一入朝就启奏代宗皇帝,称宰相的散官品阶与职务不配,皇帝便立即授常衮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可郭子仪白白的长眉垂下,眼睛似开似合,好像对现在殿廷上的冲突充耳不闻,对他的眼神更是没有反应。
“请常门郎出列!”高岳再度强逼。
常衮实在不清楚,高岳到底要弹劾他什么,擅权专断,莫非他要为刚刚被贬为河南少尹的崔佑甫出头?可那是皇帝亲自下达的制令啊!
此刻常衮又将目光移到了李适身上。
可李适也盯着自己,不发一语。
恐怖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