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几名身着大袴的宫廷内侍,已持翰林学士院草拟好的敕书,直接送抵政事堂。
常衮举起敕书来一看,先是表情凝固,而后得意地绽放了笑容,当即毫不犹豫地盖上中书、门下印,“高三高三,你也有今日?”
接着常衮在敕书上附上宰相堂牒,“即付诸司行之!”
正午时分,趁着各官舍的会食尚未结束,手持敕书堂牒的中书舍人王延昌、司农卿白绣珪、内侍谭知重,火速火燎地来到集贤院,便问高岳何在?
尚坐在北院里的徐浩、陈京大为疑惑,便说高岳已告婚假。
谭知重大为光火,“这是告谁的婚假呢?”
“仆射、西川节度使家第五小娘子啊!”徐浩诧异地回答说。
王延昌摇头而上,“圣主随后将于紫宸便殿宣召崔中丞,要禁高正字和崔家第五小娘子的婚。”
“什么!”集贤院诸位大惊失色。
“我手中的敕书,就是要出降唐安郡主,这婿可不就是高正字吗?”
“哇咳咳咳!”听到这话,徐浩老人家吃下去的鱼鲙全都重新涌上喉咙,顿时声嘶力竭咳嗽起来,满脸涨红,众人吓得急忙拥上来,架起老人家的胳膊,然后又是抚胸又是捶背的。
司农卿白绣珪乃是太子的心腹,便急忙问高三既然告了婚假,何处去了?
“他说是遵照崔家的风俗,赴西川女家去迎娶小娘子了。”陈京还没发话,丁泽和王纡便突然抢着答道,还指着西南处都亭驿的方向,意思高三应该现在就在驿站。
“是啊,还说迎娶后归京再请我们的酒宴呢。”另外位正字卢士阅也补充道,并在心里想,“高三啊高三,咱们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谁想自己的敕书被封驳后,代宗皇帝反倒勃然:“高岳和崔宁家小娘子徒有婚书,六礼不成,哪里算得上有婚姻?”随后又知道中书门下肯定有人在抵制这事:这群世家,不娶朕的女儿孙女便算了,还要抢朕的孙女婿。
随后代宗皇帝便说,此是朕家事,不由中书省过,直接让翰林学士内制草诏,送宰相政事堂决议履行,尽快礼成。
少阳院里,唐安呆呆地坐在榻上,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给惊住了。
“萱淑(唐安的字),你是不是看不中高正字?”太子妃王氏见女儿如此,关切地问到。
“我”唐安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她对高岳的印象最初是坏的,那日在集贤院又是半好不坏,最近却沉迷于高岳的文章。
可这想必是父亲的意思,又有什么可以违抗的呢?
嫁人?唐安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有次节日和父母去紫宸殿拜谒祖父,曾在禁中院子里见到规规矩矩的唐朝公主,也就是自己的某位姑姑,因嫁不出去,只能一辈子呆在幽深的庭院当中,那时她见到,姑姑坐在月牙凳上,身后是长满青苔藤蔓的斑驳院墙,满是凄怆古寂,两名宫娥在帮姑姑梳发,同样准备去参觐皇帝,阳光下能很清楚看到姑姑灰白的华发,可她那时候也没超过三十岁啊!
稍稍长大后,唐安才明白,和姑姑相同,她也是位囚徒而已,不过拘禁的地点不同,她在少阳院。
生在帝王家,似乎根本没有自己的选择。
当日集贤院内,北院廊下会食刚开始,几位学士、校正又开始八卦了,高岳依旧在末席,眼前这盘鱼脍虽然切得很细很嫩,但他还是没怎么动箸,因为害怕不卫生,便吃着芝蕙给自己做的胡麻饼。
“听说太子收养前郑王之子了。”丁泽神神秘秘地说到。
“好啊,好啊,这才是兄友弟悌啊!”徐浩摸着胡子接话道,然后几位都表示赞同,可心里都清楚,太子的这步真的是妙,看来位子要稳固不少,只是不知那韩王马上又要出什么招数。
而高岳则淡淡而隐秘地笑了:那当然,你们也不看是哪位山人出的妙计?
不过他却不能明说,要闷声,闷声发大财才是王道。
而那边王纡则说了另外件事,“听说昨日圣主出了道出降(出嫁)某主的诏令,被门下省封驳了,可圣主还不依不饶。”
“不知是公主,还是郡主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