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间日视事”意思很明白,那便是隔一天再上一天班,具体说皇帝单日朝会,我们也来上班,可双日就不用来了,这样双方都不尴尬。
可出乎意料的是,徐浩的提议得到一致认同,就连判知院事陈京也表示赞同。
这唐朝官员上班,还真没个统一的制度,就算有也挡不住这群人不遵守,另外当待遇减低后,官僚们就会自觉地懒政怠政,这条规律还真是千年不变。
可接下来徐浩说的这番话,更是让高岳合不拢嘴巴,“既然食本钱降到七十五贯,那剩下的二百二十五贯搁回省舍里也没什么用,陈知院——尽快取回来,书手一人五百文,校正、学士一人三贯,当润家钱给分掉。”这食本钱本是皇帝拨给各官司,各官司再通牙人对外放贷,取利息当餐点钱的,现在徐浩很明显不准备还多出的本钱给国库,而是要径自私下分了。
当天会食结束后,高岳和王纡、丁泽等校正离开集贤院,沿着命妇院长长的墙垣,往昭庆门那边走,命妇院外的樱树开始飘散花朵,落在他们的幞头和肩上,丁泽虽然不敢说皇帝坏话,但敢说常衮的,“这宰相可太苛细乖张,削了食本钱就算了,听说他还把政事堂和舍人院间的门给封上,意思政事不用再找权知中书省的崔舍人商量,这不叫擅权独大叫什么?”
“现在连圣主都看不下去,开延英召颜鲁公和李少源来就是此事。”王纡低声说起了近日的八卦。
“自这二位里选出中书侍郎了吗?”丁泽关切地问道,谁都希望有个新的中书侍郎登位,再恢复大家的食本钱标准。
王纡却摇摇头:“据说常相极力作梗,最后圣主无奈,颜鲁公因为娴熟礼制留京,授吏尚之职,原本的刘吏尚授尚书仆射,罢知三铨。”
“李少源呢?”
“据说连留京都没留,等待出刺某州。”
见高岳满脸错愕的表情,颜真卿便笑着解释说,“我与少源自元载倾覆后应召入京,方才就在待制院等候圣主开小延英,闲谈时忽想起各有一所念之书藏于集贤院,始终未得一观,故来索借,没想判知院事和诸位学士都归家,只剩小友你还在这里当直。”
原来是这样,高岳明白——想必颜、李二人先前都遭受过元载的排挤,现在皇帝是国难思贤臣,又将他俩召回,想必是要重新重用,便拱手对颜、李二人问:“敢问二位,希望索借什么书?”
颜真卿便说我要《大唐开元礼》和《礼记义疏》。
李泌则说需要隋朝本的《老子疏》。
听到这个要求后,高岳便引着二位来到四部书阁,在琳琅满目的书架当中,直接找到“经库”,接着又按照上午那书手所言的标志,寻找到黄缥带和红牙签,接着解开覆盖书轴上的油布,很快将颜真卿所要求的两部书找到。
颜真卿微微点头,内心很满意高岳做事的谨严和利索。
接着高岳又自专门摆放前朝本的书架上,找到特殊的赤色琉璃轴的书卷——这是隋朝本的特征,也很快将《老子疏》寻到,交到李泌手里。
李泌笑笑,看到书卷的赤色琉璃轴已微微发黄,便问高岳,“隋本书轴都是琉璃为轴,分青赤两色,可这轴发黄,郎君如何辨认出来的?”李泌是众所周知的藏书大家,嗜书如命,号为“书城”,自然对藏书的门道极为精熟。
“仆听书库的吏员说过,琉璃轴时代一久,便会变色,其中青会变黑,赤会变黄,只要抓住这个规律,便可按图索骥。”高岳幸亏上午向书手们请教过人生经验。
听到这席话,颜、李二人都嘿嘿笑起来,方才颜真卿看过高岳的书案,对黄庭经的校正别纸好好摆在那里,以备御史台检查——而其他校正的书案前都是杂乱无章的,做事认真的人,向来是不会招人讨厌的,特别是对校书郎和正字这个职务来说。
“唉,这国家要是能如集贤院的书阁般,各安其道就好了!”颜真卿喟叹说到。
而后二人向高岳道谢,便提着书回待制院——想必在那等待的时间,也是很难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