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儿后,宫墙角落里,常衮亲自询问了名方才自小延英殿上退下来的书办,自他离去后,圣主都有什么处断。
书办禀告他,“杨相国刚刚薨去,圣主说不便立刻拜新的中书侍郎。”
这话说得常衮内心欣喜。
但书办随即又补充,“圣主特命中书舍人崔佑甫暂代中书侍郎的职务。”
常衮当即觉得头顶浇下一盆雪水。
接着书办又禀告他说,“杨相国的谥号,圣主觉得不妥。”
哦,常衮立即转悲为喜。
但那书办立即又说,“圣主改了个谥号,曰文简。”
气得常衮直甩袖子。
“还有常门郎,圣主最后的敕令是,比部郎中苏端妄议上司,言辞狂悖,已被贬去潮州当司户参军了”
说完,那书办警惕畏惧地望望四周,对常衮作了个长揖,随后匆匆离去。
“砰”一声,常衮的拳头狠狠砸在了宫墙之上,骨节上顿时血迹斑斑,微微的尘土掉落下来。
“高岳”常衮的牙齿发出剧烈的摩擦声,他需要个泄愤的对象。
务本坊国子监的朱色大门,在夜幕里被几名巡铺的金吾士兵和坊卒推开,大呼到“高郎君回来了!”
接着高岳坐在面抬舆上,在一片热热闹闹的欢呼声里,被十多名太学生、四门生抬着,更多的人像是舞蹈那般,举着双手拥在前后左右,如凯旋般返归到了国子监当中,“咱们挝登闻鼓成功了,圣主亲口答应咱们的条件,以后这年的衣食不用烦忧,并且国子监生徒将在来年,得到京兆府的解送,及第出头有望啦!”
就在所有人欢呼雀跃时,抬舆上的高岳闭上双眼,内心却很清楚:
唉,国子监我是无愧于它了,可来年若不中进士的话,按照我和皇帝的约定,这条命算是真的要完了。
听到这句话,常衮也不由得头皮发麻。
但还没等他想出什么,高岳就径自喊出了最后的直诉之法,“我等便去昭陵,哭陵!”
于是众生徒再度嚎啕大哭,捶胸顿足,配合棚头高呼,“我等皆是务本坊鬼市一堆枯柴,不妨就去昭陵哭陵算了,要打要杀,悉听尊便。”
这下,长久以来积压在国子监生徒心头上的情绪全部爆发,他们本都是下层的品子,其父辈绝大部分都是五品下的官僚,而今朝廷三品官之子可以直接去崇文、弘文二馆,四品当权的也可拉关系通榜,只有这群生徒被留在国子监当中,在经业合格后还要参加科考,一年又一年,虽然希望确实渺茫,但想要他们放弃最后的福利——国子监免费食宿,这是绝不可能的。
那样,便等于国子监名不存,实也亡。
绝不能再退让了!
凭什么要我们做出牺牲?凭什么不兑现故去宰相杨绾生前承诺?
“我们定要去哭陵!”数百张口就这样齐齐喊出共同的心声。
太宗皇帝啊,你得张开眼看看,天子门生在这时到了何等凄惨的境地啊!
就在所有生徒闹作一团时,常衮则完全失去耐性,他厉声要求金吾士兵尽快弹压,并额外要求:马上将带头的高岳押至光德坊的京兆府廨里,杖一百六十棍再说。
可金吾士兵们却犹豫逡巡:敲个登闻鼓而已,真的要闹出人命的话,要是圣主追究下来,可就不好解释了。
结果这时,传来声“且慢!”
士兵们包括常衮在内,回头看发出声音的所在。
结果下一秒钟,所有人都山呼万岁,跪拜下来。
只见内侍们点着火把,引着辆带伞盖的辂车,沿着中央的御道碌碌而来,停在西朝堂和东朝堂之间的魏阙处,其上端坐之人通天冠、赤黄袍,身后诸位皆是朱紫之袍的重臣,可不是当朝天子嘛!?
国子监生徒最初全是诧异表情,接着也齐声高呼“拜圣人!”全部拜舞而下。
“是他?”高岳果然看到,在天子车驾边跟随的,真是那个蒸胡老者,紫袍金鱼袋,看来确是刘晏无疑。
刘晏旁边的金吾大将军、代宗皇帝的亲舅父吴凑站出挥动了下手臂,围住生徒们的金吾士兵迅速哗啦哗啦地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