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三章 向东进军(五)

并且,除了这些从汉代的文献到南朝的文献中,李建成知道了,倭国从西周开始就是中原的属国,而最早册封倭国的是东汉,赐予君主称号的是三国时期的曹魏,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睿曾御封当时日本的君主为卑弥呼(即亲魏倭王)。还有一本书引起了李建成的注意,那是前隋的宫廷档案记录着前隋时期的皇帝生平——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贡。

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至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

“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明年,上遣文林郎裴清使于倭国。度百济,行至竹岛,南望罗国,经都斯麻国,乃在大海中。又东至一支国,又至竹斯国,又东至秦王国,其人同于华夏,以为夷洲,疑不能明也。又经十余国,达于海岸。自竹斯国以东,皆附庸于倭。倭王遣小德阿辈台,从数百人,设仪仗,鸣鼓角来迎。后十日,又遣大礼,哥多毗,从二百余骑郊劳。既至彼都,其王与清相见,大悦,曰:

“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义之国,故遣朝贡。我夷人僻在海隅,不闻礼义,是以稽留境内,不即相见。今故清道饰馆,以待大使,冀闻大国惟新之化。”清答曰:“皇帝德并二仪,泽流四海,以王慕化,故遣行人来此宣谕。”既而引清就馆。其后清遣人谓其王曰:“朝命既达,请即戒途。”于是设宴享以遣清,复令使者随清来贡方物。此后遂绝。李建成看了后,愤愤的说道:

“倭国野心甚大,不得不除!”不过,从这些记载中,李建成又看到了一丝希望,我国很早的时候就是西周时期的属国,并且多次受到过中原政权的册封,在文化上与中原文化有一些同源同种。日后一旦统治了新罗百济,还可以度过大海,向倭国挺近,要知道,日本的金银矿山可是非常丰富的。而就在百济境内,一场阴谋也在酝酿着:

百济王与自己的亲信大臣商议着:

“各位,如今我们百济危在旦夕!如今外有高句丽虎视眈眈,而且,新罗也是一头猛虎。李唐终归与我们相隔太远,你们有什么良策!?”

“大王!臣以为,我们可以跟倭国求援!要知道,我们与倭国世代通婚,就是大王的妻子和母亲都是倭国人,不如跟倭国求援。”

“向倭国,求援!?”百济王想了一会。

“各位,倭国难道就那么可靠吗?”百济王虽然经常与倭国联姻,但是,百济王室也对倭国有深深的防范。并且,倭国还时常对于百济周边,时常骚扰,只不过,大规模的进犯没有,不过,历代百济王都会告诉自己的继承人,不得与倭国有太大的交往。但是,正是因为百济和倭国长时间联姻,所以,百济朝廷内部有很多的亲倭派。百济王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在百济王的后宫中,一场阴谋正在暗中进行着。

“臣刘仁轨参见陛下!恭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啊!刘爱卿,快起来!”李建成赶快将刘仁轨扶起。

“谢陛下!”李建成看了看刘仁轨——相比数年前,刘仁轨比以前更加的稳重一些。

“刘爱卿,朕看了你的奏折,请问你是如何想到百济与倭国勾结的。”

“陛下!请听臣言,臣曾经有位故友,是前隋之时,百济来中原的留学生。臣也是听他说的。所以臣害怕百济与倭国勾结。”从近肖古王时期,百济的疆土包括西朝鲜半岛(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百济就采取与新罗友好与高句丽对抗的政策。近肖古王与新罗联盟对付高句丽。并且近肖古王积极引进中国文化。372年,百济第一次派外交特使到东晋并得到册封。近肖古王时期,百济开创并引领了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三边贸易。中国以前一直是国际贸易主导者。但在中国丢失乐浪郡后,中国北部被不懂海运的匈奴,鲜卑和羌占领。百济主导了大多数渤海湾的贸易。百济还将中国和百济的文化传播到日本大和时代的倭人。近肖古王还赠予倭王七支刀,与日本通好来获得物质和军事支持,借此获得并派王仁等人到日本传播儒教和汉字。由于与倭国(日本)统治者持续的亲善关系,百济得到了日本的物资和军事援助。也是在这个时期,大量的日本皇族和学者来到百济进行教育和文化交流,这样的例子包括在奈良(部份学者认为是以百济词“王国”命名的城市)由百济移民设计和建造的两个奇观,宝塔和木结构寺庙法隆寺。许多百济王族和贵族成员与日本皇族通婚也是被广泛承认的。听完刘仁轨的话后,李建成也深表赞同,倭国可是小日本的前称,关于日本人的野心,李建成可是一清二楚:

“明宇!速速去藏书阁,将宫中所有的,有关于倭国的资料都跟朕拿来!”

“陛下!臣也可以帮忙!”

“去吧!”在明宇公公和刘仁轨的配合下,翻出了大量有关倭国的资料——“倭”这个称号最早出现在《论衡》中,早在西周就是周朝的朝贡国。(“倭”在日文中同“大和”一样都发音为“yaato”,“大和”一样为日本国的别名。)在《论衡》异虚篇中这样写到:

使畅草生于周之时,天下太平,倭人来献畅草。畅草亦草野之物也,与彼桑谷何异?如以夷狄献之则为吉,使畅草生于周家,肯谓之善乎!夫畅草可以炽酿,芬香畅达者,将祭灌畅降神。设自生于周朝,与嘉禾、朱草、蓂荚之类不殊矣。然则桑亦食蚕,蚕为丝,丝为帛,帛为衣,衣以入宗庙为朝服,与畅无异,何以谓之凶?卫献公太子至灵台,蛇绕左轮。御者曰:“太子下拜。吾闻国君之子,蛇绕车轮左者速得国。”太子遂不下,反乎舍。御人见太子,太子曰:“吾闻为人子者,尽和顺于君,不行私欲,共严承令,不逆君安。今吾得国,是君失安也。见国之利而忘君安,非子道也。得国而拜,其非君欲。废子道者不孝。逆君欲则不忠,而欲我之行,殆吾欲国之危明也。”投殿将死,其御止之不能禁,遂伏剑而死。夫蛇绕左轮,审为太子速得国,太子宜不死,献公宜疾薨。今献公不死,太子伏剑,御者之占,俗之虚言也。或时蛇为太子将死之妖,御者信俗之占,故失吉凶之实。夫桑谷之生,与蛇绕左轮相似类也。蛇至实凶,御者以为吉。桑谷实吉,祖己以为凶。

还有汉书

玄蚕,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濊貉,句骊蛮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取无所雠,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其田民饮食以笾豆,均邑及内郡贾人,往往以杯器食。辽东,吏见民无闭臧,及贾人往者,夜则为盗,俗稍微薄。异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设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