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轮到活塞组织进攻,普林斯坚决而果断地持球突破低手上篮,帮助球队攻进了一球。
斯蒂夫科尔连续两记三分,让活塞球员不得不重视他,不得不严防死守他。
将科尔卡死之后,马刺又陷入了困境,波波维奇只得换上邓肯和帕克。
两人回到场上打了一波十比四小高潮,将比分反超三分进入下半场。
第三节休息期间,不少球迷又开始抱怨拉里布朗:“当什么教练啊?马刺都换上核心球员了,而他却无动于衷,非要故作镇定,将悬念留到第四节。”
由于尼尔和本华莱士休息时间太长了,因此,当他们再次回到场上时,外线手感全无。
仅靠内线或者低位取点分维持两队分差。
随着尼尔和本华莱士手感慢慢回暖,两队你来我往,比分始终交替领先,谁也无法拉大分差,两队这样激烈的比拼,让场下的观众朋友们时刻都感觉今天这场比赛有支球队要被绝杀。
果不其然,随着比赛时间越来越少,而双方不管防守多严,对方都能还以颜色。
可就在比赛时间只剩18秒时,尼尔突破滞空后仰强吃邓肯攻进一个两分球,瞬间让整个球馆的人看到赢球的希望,所有人都纷纷起立准备庆祝了,改写历史的一幕发生了,邓肯被尼尔强吃之后,回来接到帕克传球,低位强打本华莱士,后仰中投压哨命中。
这次进球让刚刚还欣喜若狂的球馆,瞬间布上了一层失落绝望的阴影,让人看不到一点光亮,感觉很亮的球馆如同外面的夜晚一样。
由于上半场球队进攻效率低下,活塞队依靠尼尔单打或单打分球一直保持两三分的比分优势;而马刺则依靠邓肯打低位,始终紧咬比分,不让来势汹汹的活塞将比分拉大,这就使得比赛悬念一直存在,两支球队谁也不敢肯定的说一句:“这场比赛我们赢定了!”
因此,所有人只得暂时收起躁动不安的心绪,稍作休息,下半场再继续。
中场休息20分钟后回来,双方球员感觉满血回归,浑身充满了能量,状态很好,就不知手感如何?
双方球员在掌声中重新回到场上,由于上半场结束前最后一波球权是活塞球权,所以,上来之后的第一波球权公平公正地给了马刺。
托尼帕克接吉诺比利发球,持球组织进攻,真的就如同一辆跑车,一路杀到禁区,见活塞三个高个球员都缩在禁区,就又运着球跑出了三分线,将球分给吉诺比利,吉诺比利接到帕克冒着火球,丝毫没有犹豫,假动作点了一下身前的防守他的普林斯,普林斯稍不留神,他三分球直接投了,球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在无数双张望的目光中飞驶向篮筐。
球脱手到飞驶向篮筐那一秒,球馆内冒出两种相互排斥的声音,一种是活塞主场发出的远占据上方,响亮而震耳欲聋的,不希望球进的声音;另一种是马刺队员发出,很微弱,被人声鼎沸的主场声音完全淹没的支持声。
可球进与不进,一旦投球人出手了,不管希望进的声音多微弱,也不管希望不进的声势多浩大,都不会因外界的因素而改变,该进再祈求不进也会进,不该进的,再祈求进也不会进。
因此,在某些喊破喉咙也无济于事的事情面前,还不如坦然看待。
就像吉诺比利出手这记三分,他没因主场球迷希望它不进没进,反而一箭穿心将所有球迷的希望浇灭。
吉诺比利冷血一记三分直接将局势扭转,将比分反超。
拉里布朗见马刺要起势了,立马叫下暂停进行调整,因为刚刚吉诺比利这记三分球特别提士气,如果不叫个暂停,球员的信心可能会受影响。
暂停期间,拉里布朗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让他无球人为持球人挡拆掩护,如果出机会就直接出手,如果不出机会,就耐心组织,多传球,将球轮转起来,不可大意,掉以轻心,因为马刺可不是一般的弱队。
教练除了强调这些,还将本华莱士和尼尔替换下场休息,让其他球员想尽一切办法将比分咬住,将决胜时刻拖到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