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白等一天

至于刘镜尘,那是要有了闲工夫之后才能去找的。

燕之带着阿文回了家,临走前又嘱咐了住在小铺子里的二位工匠,若是有位姓刘的大人过来寻她,就让来人直接去南菜园村家里去找。

……

“姑姑,第二场竞技还是要给那么多和尚做饭吃么?”阿文拿着那支竹简已经看了几遍,燕之只坐在一边静静的翻看着一本租来的书。

“不会。”燕之轻声说道:“你没看见竹简上的时辰么,是二十日的未时正。”

“报国寺的出家人都是过午不食的,所以这一场做出的饭菜定是由在家人来评判的。”

“那是不是就比给和尚们做饭容易些?”

“这个可不好说。”燕之放下手里的书,抬头看着屋顶说道:“姑姑胜了第一场,是因为姑姑摸清了报国寺里出家人起居习惯,知道他们在吃早饭的时候定会饥肠辘辘,喜欢口味重油性大的饭菜。”

“所以姑姑就在和烙饼面的时候又加了两勺子油进去,连那个酱炒芥菜丝都炒的油亮亮的?”阿文接口道。

“不错。”燕之缓缓的低头看向他:“这样的饭菜总比白菜豆腐馒头引人注目。”

“还有一点。”燕之忽然笑道:“监赛的典座僧也帮了咱们一把,没看过堂的时候,咱们的酥油饼和芥菜丝是先被端进去的么?”

“是哦!”阿文点头道:“我也看见了。”

“那是因为姑姑在竞技开始的时候并未急着去挑拣蔬菜,而是先洗了手!”

“烹饪一道,做的都是入口的东西,头一样讲究就是要干净。姑姑上来就洗手正是最规矩的做法,连那个伙头僧都对着姑姑点了头呢!”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不但在现代适用,在古代同样适用。

……

燕之在家心平气和的养了两天精神,她不在分心去想刘镜尘的事,只俯首案头用心地看书。

“姑姑啊,你这个不像是要去做饭煮菜倒像是要去考秀才的!”阿文笑着说道。

“这些书都是高僧大德关于佛法方面的感悟,还有一两篇是居士写的,看了倒是挺有意思。”燕之放下书看着阿文说道。

“反正姑姑只要不看多这些书就闹着出家当姑子去就好。”阿文撇着嘴说道。

“正相反……”燕之把书合上老神在在的说道:“姑姑原本还有几分向往青灯古佛的清静日子,看了这些文字之后,姑姑发现自己是一天也过不了那样的日子!”

“姑姑是又馋又俗,即便是在寺庙里做素斋,满脑子想的都是那一千两赏金……所以是俗透了……”

{}无弹窗小幺的画惹恼了学堂里的史先生,情急之下,他用戒尺敲了小幺的头。

小幺大大咧咧的顶着一个大包回了家,他娘一看就不干了!

第二天便杀进了学堂,一个人当着一众娃娃的面把史先生抓了个满脸花外加衣不遮体。

史先生是个读书人,自然不能跟个妇人计较,可他咽不下这口气,越想越窝囊,当着小幺他娘的面踩在桌子上,一根腰带搭在房梁上头往里一伸就要寻死。

小幺娘一看要出人命心里也害了怕,想把史先生从房上放下来,她又没那份力气,急中生智,小幺娘找了把剪刀剪断了挂在梁上的腰带,史先生落了地,倒是不必再死,只是崴了脚。

事到如此,还是苏三爷出面摆平。

他赔了二两银子给史先生,让他买件新衣再去医馆看看脚。

史先生惹不起他,只好忍气吞声收了银两,只说自己才疏学浅教不了苏家的二少爷,让苏三爷把小幺领回了家。

自此,小幺的求学之路就此断绝,前后不过个把月。

“姐姐,我娘说我压根就不是读书的材料。”小幺低着头,总觉得在阿文面前矮了一截。

“放屁!”燕之脱口而出,说完又觉得这话太糙,尤其是当着苏三爷说就更是不妥。

于是她忙改口道:“姐姐不赞同你娘的说法,谁天生就什么都会的?还不是慢慢学来的?”

“咱就是读不出个秀才,多认些字总是不难。”

苏三爷脸朝着别处,耳朵却在听着她二人说话,只觉得燕之的话很对,他也不爱听自己的媳妇总说自己的儿子就是个当混混的料……

“姐姐……我以后还能跟阿文学写字吗?”小幺看着阿文问道。

“你是想和阿文一起玩吧?”燕之笑着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头:“你问阿文的事儿让阿文来回答,姐姐得赶紧回铺子看看了。”

刘镜尘说了,今儿要来早市口铺子找她,燕之有一肚子的话想要问他,自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燕之和两个孩子说了几句之后便接了阿文手里的菜篮子先回了铺子。

她一边跟几个工匠商量着盖房子的事儿,一边不时的往外面看看,就这样一直等到了早市闭市也没等来刘镜尘。

站在官道边的树下,燕之把一早晨的事儿都想了想,她确定刘镜尘就是没来。

盖房的工匠有两个人晚上就在小铺子里打地铺,若是刘镜尘来的早了,铺子里也是有人的,不可能没有一点消息。

阿文和小幺又玩到了一处,两个人蹲在不远处的另一棵树下正在写写画画,燕之看了一眼便又转头看向了官道。

苏冰从早市里走了出来,远远的看了看燕之,他招呼了小幺一声:“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