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虽千万人吾往矣

盛世大明 路人家 3180 字 8个月前

陆缜也没有让他失望:“自太祖百年前创立锦衣卫后,这个衙门就一直在为我大明立下功勋。可为何这些年来一直都会背上骂名呢?在我看来,其中既有文武之间的纷争与分歧,但更关键的还在于那执掌大权的指挥使在许多事情上的妄为偏颇。其实锦衣卫完全可以像五城兵马司一般以维持我大明天下安全而被百姓所称颂的,可结果这些年来,他们却只把心思都放到了陷害忠良,敲诈勒索这等恶事之上。而究其根本,还是上头当权之人听之任之,甚至自己就在头里以权谋私的缘故。

“可是最近白莲教谋逆一事却让学生知道这锦衣卫对我大明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这些无处不在的眼线耳目,才能将这些藏于民间的贼人给挖出来。故而,当陛下欲任我为锦衣卫指挥使时,我便应了下来。为的,只是让锦衣卫去做他们该做之事,而不是祸害官员与百姓。”

“你竟是这么个想法么?”胡濙也不觉为之动容,有些喃喃地念了一句:“如此看来,倒是老夫眼界过于短浅了……”

“老师言重了,学生汗颜。其实学生这些年来一直都没有改变初衷,也依然还记得当初在老师面前诵读过的那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避趋之。纵然有再多人不理解我,毁我谤我,只要是能于国有利的,我便会去做。其实老师不也一样么?”陆缜肃然说道。

“是啊,曾经老夫也和你一般想着能为朝廷做更多的事情,哪怕不为人所理解……”胡濙不禁也被他勾起了心事,想起了当初自己领朱棣之命,满天下的寻找建文帝行踪的事情来。

其实当时一些隐隐知道其目的的同僚也对他的这种做法很是不屑,认为他这是在讨好新皇而对旧主赶尽杀绝。可在胡濙看来,这是为了消弭天下间最大的隐患,自己并没有做错。所以在那些年里,他栉风沐雨,尽心竭力,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回忆了好一阵后,胡濙才把思绪拉回到了眼前,感慨道:“老夫确实是老了,不但身子骨大不如前,就是想法上也变得顽固起来,居然连这点事情都要你这个学生来指点了。你说的不错,有些事就是需要有人去做,哪怕会引来千夫所指。亚圣曾有言,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你已深得个中三昧。既如此,老夫便放心了,你不必有什么顾虑,尽管放手就做便是了!”

陆缜闻得此言,赶紧起身:“学生惭愧,可不敢自比老师,更不敢得此赞语。”

胡濙见了又是一笑,随后有些吃力地站起了身来,慢慢走到了他的面前,拿手轻轻拍着他的肩膀,说道:“别的老夫也教不了你了,不过与武人打交道我还是有些经验的,现在就传授于你。听说那锦衣卫里有人要与你为难,等到上任之时,你不必有太多顾虑,只管放手与他们争。只要能压服了他们,那今后自能把这锦衣卫如臂使指般地操控自如。可要是你有所退缩,那将来再想要降服他们可就难了。”

“学生明白,多谢老师指点。”陆缜眼里闪过一丝精芒,抱拳应道。

其实对于这一点,他自己心里也早有了计较。他从来不是个软弱之人,既然那些家伙想与自己对抗,他便有了针对之策。

陆缜当然不光是因为这些原因就不顾毁誉地接受了天子的任命,应下了锦衣卫指挥使的差事,事实上他还有另一番的考虑,只是这事却不好明着和于谦说了。

这次南京差点发生叛乱固然有白莲教从中挑唆作梗的原因,但朱祁镇的责任也自不小。而在陆缜看来,此人的存在对如今还算太平的天下就是一个极大的不安定因素。

这可不是他对朱祁镇有什么成见,实在是因为历史早就已经给出了结论。纵然他现在看着还算安分,似乎没有翻起风浪来的可能,但夺门之变可是实实在在写进了史书中的。这个看似无害无权的太上皇会在一年后突然就发动一场历史上少有的逆袭,直接就把本属于他的皇位重新给夺了回来,而那时朱祁钰可还活着呢。

对此,陆缜自然是不能不防的,毕竟他已和朱祁钰的利益绑在了一块,一旦让朱祁镇夺位成功,不光自己多年努力经营下来的局面会保不住,恐怕连他的小命都会跟于谦一样被人给害了。

可是就连身为天子的朱祁钰都因为种种顾虑而不好对自己的兄长下狠手,只能用些看似幼稚的手段加以惩治,那自己这个当臣子的自然更难做到先下手为强了,甚至连跟皇帝隐晦地提上一嘴都很难。

在如此情况下,陆缜觉着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地提防,不给那些想要搅事的人已可趁之机,防患于未然。而要说做到这一点,满京城的各衙门官职里,怕是没一个能比得过锦衣卫了。

所以哪怕知道这会惹来诸多误解与非议,陆缜还是领下了这一道旨意,并决定尽快把锦衣卫和镇抚司衙门拿捏在自己手里,从而好展开下一步的行动。

他的这一片苦心既然不好告诉旁人,别人自然也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当几日后,天下明发诏书,将他从兵部调到锦衣卫任指挥使时,顿时就在朝野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群臣实在有些跟不上皇帝的节奏了,更不敢相信陆缜居然会不作犹豫地就答应下了这一无理的任命。于是乎,各种说法就迅速在官场和民间传了开来——

有说陆缜是为了讨皇帝的欢心才不顾自己文官的身份应下了这差事,分明就是小人行径了;也有人说这是陆缜想要揽权的做法,毕竟兵部侍郎头上还有个尚书,手中权力有限,而锦衣卫指挥使可是直接想天子负责的,权力自然要大得多了;甚至还有人传言这是陆缜早与于谦生了嫌隙才出现的结果……

各种说法不一而足,但大体的意思还是一样的,那就是对陆缜的行为很是不屑,觉着他以文官的身份去当锦衣卫指挥使实在是有辱斯文,在丢读书人的脸。甚至民间还有些读书人叫嚣着该让有司衙门夺去了陆缜原先的功名……

面对着铺天盖地而来的反对声,陆缜却表现得很是淡然,只是尽快交接手上的差事,也不作什么辩解,更没有因此就与人生出什么矛盾来。而他的这一反应,却更给了那些人以抹黑的理由,觉着他这是心虚的表现,不然一向以善于战斗闻名的陆大人怎么就会突然哑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