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人不要忘了,这王振本身他就是大同蔚州人哪。”于谦道出了自己的推断。
而胡濙则是心里咯噔一下,眼睛也眯了起来。他已明白了这话的意思:“王振他是为了显摆自己如今一人之下的身份,才怂恿了天子去大同的?”
“恐怕他的目的不光是让天子前往大同,而是去蔚州,他的老家。”于谦推断道:“而这,则很可能是他之前一力主张对蒙人用兵,又怂恿陛下御驾亲征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这话听着有些儿戏,可只要想想王振以往所做的那些事情,以他的自私和昏庸,能干出这等遗祸无穷的举动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王振……你当真是误国误君,真是该杀哪!”胡濙气得再次一拍桌案。但随即,又无奈地叹了口气,要真如于谦所推测的那样,事情就真的没有挽回的余地了。一心想要衣锦还乡的王公公是一定不会让他们破坏了自己这一美妙计划的。
“老大人,你说咱们接下来该怎么办?”于谦征询意见道。
“哪怕知道机会渺茫,但劝还是要劝的。你我,不,是让全体留京官员集体联名上疏,奏请天子,让他赶紧回头。”胡濙很快就调整了心情说道。
“这怕是于事无补了。”于谦心里说道。因为这军报并不是加急送来的,怎么着也花了十来天的工夫,一来一去间,起码半个月,人家都赶了一半路程了,自然不可能再回头。不过他也明白反驳,因为这是为人臣的本分,天子既然做错了,就该劝谏一番。
“第二,就是给张辅他们去信,让各军都做好准备,以防不测。”胡濙又道出了第二个对策,这显然要比前一个靠谱多了。
于谦也点头表示赞同:“那就这么做。下官这就去联络众同僚,务必让他们明白此事的严重性。”
“唔,一切就有劳廷益你了。”胡濙点头道。
等对方匆匆而去,胡濙突然觉着眼前一阵发花,却是因为劳累,以及这次的过于激动而使旧疾再次发作了起来……
自陆缜从诏狱被移交到刑部天牢后,那三名出力救他之人却再没有亲自来此看过他。倒不是他们认为这样已经万事大吉,又或是不再关心于他,而是因为客观的环境让他们不能再来天牢探望。
刑部毕竟在王振一党手里掌握着,虽然这里的官员碍于身份不好把事情做得太绝,但在得了曹瑞和马顺的示意后,他们还是做了点手脚——将陆缜通敌一案以兹事体大的名义给暂时压下不作处理。于是,咱们的陆郎中就只能一直待在天牢里而不得申冤了。
同时,他们还动用了朝中投向己方的文官,尤其是言官势力,对此事造起了不小的舆论,给了那三位以极大的压力,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只能暂时接受陆缜被关在天牢的事实。
他们的用意,自然是用一个拖字诀,来等待着王公公得胜归来了。一旦王振这回真能随着天子北伐建功,那必然能让他的地位再次得到提升,到时候别说一个身在牢狱之中的陆缜了,就是胡濙之流,也难当其锋锐。而作为王公公的下属,为了在他跟前立下功劳,马顺他们要做的自然就是把陆缜留在牢狱之中,等着那一天的到来。
好在,作为太医院院正的常松柏没有涉入到这种朝廷纷争里去,所以还能在随后一段时日里为其诊治,不然光陆缜那一身严重的创伤,就可能因此而命丧天牢之中。
当然,曹瑞和马顺做出的这一系列手脚虽然阴狠,可若胡濙于谦他们真要破解的话也不是没有办法,毕竟论起政争来,前两人是怎么都斗不过后两人的。而且还有朱祁钰在宫里握有实权,想要帮到陆缜依然不是什么难事。
只是,随后朝中发生的一连串事情却让胡濙他们再也无暇去营救陆缜,甚至连抽空看他一眼的时间都找不出来。
先是西南果然趁着这一机会,再次有人发生了叛乱。虽然规模不是太大,但在当地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坐镇北京的官员在得知此事后,是又惊又怒,赶紧就从那边调兵遣将,命大军迅速把这一场叛乱给镇压下去。随后,他们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继续让当地官军驻守地方,以防再有人心生反意。
等忙完这一场,北边再度出了变数。蒙人居然就抢在天子还未率大军抵达之前,就对蓟州一带发起了突袭,不但攻破了前方数处堡寨,而且还残杀了近千官军,一时惹得人心浮动。
在接到这一失利的战报后,天子都龙颜大怒,甚至动了径直转道直扑蓟州之心。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胡濙他们赶紧就上疏苦劝,好容易才安抚下他,让他继续按着既定计划从宣府出兵。
同时,对于蓟州那里守军不断提出的要出兵报复的说法,胡濙他们也是极力安抚。此时乃是与蒙人决战的关键时刻,除了宣府,别处兵马还是紧守为好,不然很可能给机动性更好的蒙人骑兵以可趁之机,从而影响了整个战局。
在这一番折腾后,时间就已过去了一个来月,又要顾前方,又要顾后方,还要筹措粮草辎重,处理整个大明地方政务的几名官员自然是忙得团团转,每天连歇息都不到两个时辰,自然顾不上去探望陆缜了。
可即便他们竭尽所能,务求把事情做到极致,也架不住前方做主之人异想天开的一些做法。比如今日,当一份军报送到于谦面前,由他打开看后,他整个人就彻底懵了:“怎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