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濙却只是淡然一笑:“金尚书的为人,老夫自然是信得过的。不过,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有些事也不得不早作防范哪。”
金濂的脸色这才好看了些,但王振却有些不舒服了:“胡部堂这话说的,若非这个陆缜他有错在先,又怎会有这桩桩案子落到他的头上?咱家知道胡部堂你一直都颇看重此人,想要栽培于他。不过有句难听的话还是得说明白了,有些人还是不要去保的好!”
既然你胡濙直接跳出来想为陆缜作保,那我王振也没什么好掩藏了,索性就摆明了车马和你正面一战罢了。到时候,看这满朝官员,会作何选择!
这就是王振话里的意思,此言一出,在场这些高官们的神色都变得紧张起来。
虽然以胡濙、杨溥为代表的文官早和王振一党多有争端,可像今日般正面起冲突,却是极少,难道就为这一个小小的府衙通判,朝廷的两方势力就要展开真正的对决了么?
就是杨溥,虽然面色未改,心也不觉一紧。胡濙的作法他并不意外,那个陆缜确实是个人才,假以时日当可为朝廷栋梁。出于爱才之心,胡濙在此时尽力保他也在情理之中。可王振的反应……他居然敢如此明着与胡濙为难,这只说明了一点,他的羽翼已丰,足以和朝中文官势力一争高下了。
胡濙也明白了这一点,所以脸色也唰地一变,一时间竟有些不知该如何回应才好了,只是愣愣地看着王振。
王振也觉察到了自己的底气似乎太足了些,有暴露自身实力的可能,心里也是一阵后悔。
事实上,这些年的苦心经营,拉拢分化,王振确实在朝里有了许多的党羽。不过这些人有很大一部分却因为名声,或起其他顾虑而没有暴露出来。王振也刻意隐藏了这些人,为的就是在要紧关头杀众人一个措手不及。
不想今日却因一时之快让胡濙他们觉察到了什么,这实在有些失策。想到这儿,感到后悔的王振便站起身来:“今日也不早了,咱家还要去伺候陛下呢,就先走一步了。”说着,不等众人反应,便已甩袖离开。
其他官员在愣了片刻后,也都纷纷起身告辞,一场廷议终于以如此诡异的方式终结。
胡濙和杨溥两人又走到了最后,在长长的沉默后,杨溥才道:“现在你还打算保他么?”
“当然是要保的。而且这次不光是为了保一个陆缜,更是为了阻止阉党祸国!李唐的前车之鉴,不得不防哪。”胡濙目光坚毅点头道。
杨溥笑了一下:“想不到你我老都老了,还要卷入一场党争之中,却难说胜负如何啊……”语气既豪迈,又带了几许的萧索之味……
北京城,紫禁城内。
今年以来的第二场廷议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时辰。
一般来说,只有遇到比较重要的大事时,几个要紧衙门的官员们才会齐聚一堂,商量着如何应对眼下的难题,而将大家得出的这一结论送与天子批准。
今日齐聚一堂的,便有朝中六部的几位尚书,以及内阁几位阁臣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重要官员,另外,连司礼监的人也到场了,王振便赫然身在其列。
只从此一点,就可看出这廷议与朝会是有很大区别了。朝会之上,王振虽然也会到场,但只是作为一个天子身边的摆设,并不能对朝臣所奏之事加任何一言,哪怕他已权倾朝野,哪怕这事就是冲着他来的,那时他也只能装聋作哑。
可在这廷议上,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王公公,只要在场,就有他说话的权力,就是主持廷议的内阁首辅杨溥老大人,也不能阻止他开口。
今日这些朝中重臣们所商讨的,却是今年的朝廷开支。这一议题其实早在年前就已提了出来,只是因为各方难有定论,才一拖再拖,直到这正月都快过完了,朝廷用度方面的整体方案却还未完全通过。
虽说如今是盛世天下,但大明朝的岁入却并不是太丰,六部等衙门想要做些事情都离不开一个钱字,所以这些往日里直把银钱说成阿堵物的大人们,此刻却都成了精明市侩的商人,真正做到了锱铢必较。
此时,兵部尚书刚把自家需要多少银子作为今后一年的军费开支说完,王振就接了话了:“别的咱家就不说了。反正户部在三月前总是要拿出一百万两银子入内库的,不然天子那儿可不好交代。”
“什么?你内库居然要一百万两银子?”其他几名官员顿时就恼了起来,纷纷指责起王振的妄为,可王公公却根本不与他们争辩,只是似笑非笑地坐在那儿,缓缓地喝着茶水,一副你不给也不成的架势。
坐在上首的杨溥见此,不觉苦笑起来,看来这场廷议又得和上一回那般难有个结果了。在这个谁都不肯吃亏的前提下,要让所有人都满意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而在争吵一起后,就迅速蔓延开来,这些地位颇高的大人们,纷纷化身为街道大妈般的存在,不断指摘着其他衙门的不是,户部说工部修河款要多了,工部则数落兵部要的军饷太高……本来颇为肃穆的廷议就变得有些乱糟糟了。
终于,杨溥这位数朝老臣看不下去了,把手在几案上用力一拍:“诸公还请收敛一二,这儿可是皇宫大呢。”在见到众人闭了口后,他才又叹了口气:“罢了,今日此事暂且搁置吧,留待来日咱们再好好地商议一番。朝廷财政捉襟见肘,还望各位大人也要多多体谅才是。”
这些个官员直到此时才惊觉自己有些失态了,不少人都露出了羞愧之色,纷纷端起茶杯来,借喝茶来掩饰尴尬。
见此,杨溥便欲宣布廷议就此结束。可他话还没出口呢,下方的胡濙突然道:“杨阁老,诸位大人,本官这儿有一桩案子还想与大家参详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