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大同城

盛世大明 路人家 3237 字 8个月前

于是这座城市里的人便行成了低头走路的习惯,就跟这样能捡到别人掉落的钱袋一般。也因此,这座边地城市的商业一直都不是太理想,就是榷场也是开设在下面州县之中的。

沿着街道一路向前,在来到城池中间地带后,情况终于好了些,百姓们的脸上也多了放松的意味,脚步也慢了下来。因为这儿已能看到一些商铺了,沿街还有不少摊子摆在那儿,偶尔甚至还有几个蒙人打扮的家伙在出售着自己的皮毛和马匹,看着很是规矩。

汉人毕竟是个有着强大包容性的民族。虽然一直都在提防着北边的蒙人,但对于这些老实本份的商人,即便是大同城也是有他们容身之地的。当然,在这些家伙周围究竟有多少军中探子在盯着他们,就不得而知了。

一般来说一座城池的官府衙门那都是设在城池的中心地带,一来是为了方便所有人,二来也是取个不偏不倚的说法。但大同城因为时刻要面临北边蒙人袭扰的缘故,所以那些衙门都是安置到靠南一带的,唯有几处军队指挥所,才放到北边,以便再遇到袭击时能及时做出反应。

如今的大同城,由一文一武两位官员为首,主理着城里的一切军政之事。

文的,便是大同知府沈天星,而武的,自然就是大同总兵胡遂了。

至于后来的那个什么把军政一手抓的大同巡抚,此时是没有的。只有当真个爆发大战时,朝廷才会委派一员高官带个巡抚的临时头衔来主持大局——没错,巡抚可不是固定官职,它不过是钦差的一种另类说法而已,事情办成之后,那是要交权还回朝廷的。只是后来的一系列变故,才让这个临时的官职最终成了常设,但这么一来,地方上的官员架构就变得太过复杂了。

一个朝代,当其初立时,官员架构总是很清晰的。但越往后,职权重叠的问题就越严重,待到大明后期,还出了总督,甚至是督师这样一下能管好几个省军政大事的官职,从而让原来的布政使、巡抚都成了没用的摆设。

所以说,如今的大同知府和总兵还是很幸福的,毕竟他们手上还有实权。尤其是对知府而言,像如今这般统领一切政务,一切都自己说了算的日子,很快就要到头了。

想着这些有的没的,陆缜终于站在了看着有些老旧,很没有多少气派的知府衙门跟前:“这官不修衙的规矩还真是由来已久哪。”心里吐槽之后,他方才拿着自己的官凭和名刺施施然地走了过去……

新的一卷展开,即将前往京城的陆缜求各位来点票票当路费哇!!!!

三日后,陆缜一行车队终于来到了大同城外。

离着大同尚有十里之遥,陆缜已能看到那座高大、庄严而又古朴的城池屹立在广袤的平原之上,就像守在中原大地北方的一员忠实警卫,无言但却坚定!

这是一座值得叫人尊敬的城池,不光是因为如今大明需要由它来抵挡来自北边蒙人的攻击,更因为几百年后,当它发现再不需要自己用有些残旧的身躯保卫这片土地时,便从容转身,用自己所贮藏了千万年的煤炭来养活更多的中华儿女。

只可惜,几百年后的人们却无法理解这座城池,这片土地对他们的深情馈赠,只是肆无忌惮地挖掘破坏,最终让这座足够叫无数华夏儿女骄傲的城池变得破败而衰落下去。只是不知道,真到了那时候,这座无私奉献的城市又会不会再次转身,给当地的人们以更大的惊喜了。

沿着宽阔笔直的官道来到城池跟前时,陆缜更是感叹不已。怪不得大同这座城池能几百年一直守护着这片土地,被蒙人视作眼中钉肉中刺,恨不能一场地震把它给彻底震垮了,怪不得它能成为大明九边重镇里首屈一指的存在,此城之高,对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已算得上是一道天堑了。

七丈多高的城墙雄伟地伫立在那儿,这可比广灵小城的城墙高出了一倍有余。而且,这墙体和地面还不是寻常的九十度夹角,而是个八十来度向外微倾的存在。如此一来,当敌人用普通的云梯来攻城时,恐怕连架起梯子来都显得格外困难了。

当然,最吸引陆缜目光的,还是那夯土浇筑而成的土墙上所留下的斑斑伤痕了。那是岁月和北方的强敌在数百年间给这座城池留下的伤疤,也是这座城市最最煊耀的军功章。那都是它抵御外敌,保护后方中原的铁一般的事实哪!

直到来到大同城,陆缜才发现自己真正要融入到眼前的这个大明的时代里来了,将来的路肯定不好走,但他一定要坚持走下去,不为别的,光为对这座沉默的城市表示敬意,也必须一往无前地走下去。

当陆缜心潮澎湃时,马车向前的速度却并未有多少缓减,很快地,他们一行便已穿入了宽大而又幽深的城门洞子里。

与后世某些粗制滥造的影视剧里所表现的城门不同,这大同的城门足有七丈许深,也就是说这城墙也有这么厚了。马车从进入到穿过,居然也走了好一会儿,然后他们便被守城的军卒给挡了下来。

作为大明北边重要的军镇,这里的看守和防御自然极其严格,每一个进出城池的人都将被查看路引过所,然后寻常百姓还得被搜身,这才能被准许进城。只有能拿出自己功名证明的读书人,又或是官员,才能免除被盘查搜身的对待。

当林烈取出陆缜的官凭交给一边的人看了之后,这些军卒的眼中不觉闪过一丝异样来,为首之人深深地看了掀开车帘看出来的陆缜一眼,确认其人模样后,,还冲他抱了抱拳,以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