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悲催的陆县令

盛世大明 路人家 3210 字 8个月前

只是这种互相留有余地的官场规则更多是在南方或是京畿要地,至于一些偏远地方,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而陆缜现在所面对的,就是这么个情况,原来的陆县令完全被底下人架空,连一点说话的权力都没有,只能负责在公文上盖上官印。

当明白这一切后,陆缜对陆县令的同情就愈发重了一些,表面看来是人生赢家的对方,无论在内在外都过得实在憋屈,想必之前一定很不好过吧。而这位陆县令更惨的是,居然连这样的日子都过不了,糊里糊涂就死在了外头,倒是便宜了他这个冒牌货。

而对于这样的一种尴尬处境,陆缜不但没有感到因此感到不快,反而觉着心头一宽,这对他来说着实是一件好事哪。

本来他就担心自己这个冒牌货的身份会因为各种原因被人识穿。比如在处理那些县衙里的公务时,因为对这些事情的不了解,或对规则的误判而让人发现与原来的县令有很大区别。

这种事情,他总不能老拿脑子受伤来解释搪塞吧。但现在看来,事情就简单多了,他甚至都不需要仔细看那些公文内容,只要跟机器似地在上面盖个印,便算把事情办成了,又哪来的破绽呢?

至于和那些下属的互动,也很是简单,往往只是些虚套的场面话,再加上他们显然也不怎么熟悉陆县令,居然也让他给蒙混了过去。

而本来最容易露出马脚的后衙里,也因为楚云容与陆县令一贯以来的冷漠关系而变得容易应付许多。两人甚至都没有什么互动,见了面也就点点头罢了,陆缜的秘密自然也就很容易守住了。

唯一与他接触多些的,除了几名杂役外,就一个翠眉。后者太过天真,又有些粗心,根本看不出他与原来的自家老爷有什么差别,只起疑过一次,便被陆缜迅速搪塞了过去。

如此,或许对原来的陆县令来说挺悲催的一些情况却帮了陆缜的大忙,让他安然地度过了最危险的一段时间,他相信,只要再过上些日子,所有人都会习惯现在的这个陆县令,没有人会再生出什么疑心来。

至于从人手中夺取县衙的权力,陆缜更是想都没去想,这等逍遥的日子难道不好么,非要去和人争斗?并不是每一个穿越客都喜欢争权夺利,打打杀杀的。

唯一让陆缜有些不安的,是记忆中几年后的那场战乱,只希望自己能在此之前离开广灵,去别的地方为官吧。

“哎,看来我错了,这位陆县令的日子远不像我之前我想的那般好过哪。”在目送小丫头翠眉离开后,陆缜叹了口气,在心里默默地做出了判断。

这已是他以县令陆缜的身份进入广灵县衙七日之后了,他已从周围人的反应和话语,以及手边能接触到的一些东西上看出了好些端倪。

陆缜本以为陆县令少年得志且家有美妻实在是叫人羡慕不已。但只在后衙住了两日,便发现那两夫妻间的关系极其淡漠,几乎都没有什么交流,而且作为丈夫的陆县令居然是被赶到书房之中就寝的,只此一点便可知他在夫妻间的关系里是处于完全下风的。

要知道,这可是几百年前的大明朝,一般家中男子完全占据着主导地位,是妻子的天,怎么到了这边居然就完全颠倒了过来呢?

为此,陆缜几次在翠眉的身上好一阵的旁敲侧击。也好在这个小姑娘没多少心机,又全然没想到自家老爷居然换了人,便被他一点点问出了许多关于陆县令与妻子云容的事情来。

原来,那云容姓楚,和陆县令一样来自于江南苏州城。因为楚陆两家向来交好,尤其是双方的父辈更是至交好友,所以早早便为两人定了亲事。

只可惜天有不测风云,陆县令的父亲在他尚未成年时就已逝世,随后不久母亲也去了,于是陆县令打小只能靠着族人的接济过活。幸好他为人还算聪明,尤其是在读书一道上,也算是中上之资,年纪轻轻便考中了三榜同进士,从而让乡间族人不敢轻慢。

不过到底自小没了父母,所以在性子上,陆县令就显得有些古怪了。不但在钱财上有些贪婪,而且为人又有些胆怯,在做了官后,这方面的性格也没有太多的收敛与改善。

而作为他的未婚妻,楚云容早将其性格看在眼里,自然颇为不待见。只是碍于之前的婚约和父亲的坚持,才不得不在陆县令来广灵赴任之前嫁了过来。

但是夫妻二人的关系却极其冷淡,因为楚家家世远比陆县令要好,家中更有在朝中任官的,再加上楚云容生得貌美且性格坚强,居然就死死地吃定了自己的丈夫,让他根本就不敢造次。别说像其他丈夫那般对自己的妻子呼来喝去了,还得看楚云容的脸色行事,甚至都不能与之同房。

所以自来到了广灵县后,陆县令一直都宿在一旁的书房之中,连楚云容的房间都没踏进去过几次,也就那天晚上回来,才让他进去照了面,说了几句问候的话。

在明白这一切后,陆缜对这位同名同姓的陆县令那是大表同情,身边有这么个如花似玉的妻子却碰不得,他这段时日里一定很不好过哪。而且就他的遭遇来说,变成如今这般性格也是情有可原,就后世的调查来看,每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儿或多或少总有些心理疾病的。而陆县令在这等情况下还能年纪轻轻便考中进士——虽然是同进士,但那也是全国考生中前两三百名的存在哪——足可见其不凡了。

而这还不是陆县令遇到的最糟心的问题,在随后,陆缜又发现原来他不光是在后衙家中地位尴尬,就是在官府衙门之中,也没多少威信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