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设计和巡演

[美娱]歌后之路 焦糖冰 1743 字 9个月前

阿黛尔和玛丽亚·凯莉式的成人抒情永远有市场。

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形象上还必须做到的一点,就是模糊卡莉的年龄。她已经17岁了,对于女歌手来说,这是一个处于青少年偶像末尾的年纪,必须要为未来更长远的发展打算——模糊形象上的年龄暗示,让观众一开始就把她当做一个成年人,未来就没有转型期的困扰。

组合的解散和失败也让她看清自己希望发展的方向——她不想把自己的定位仅仅局限在“青少年歌手”、或者“口水歌歌手”。整张专辑虽然是一个“成长诗”的概念,但选歌并不简单低幼。

好在她本来长的就不是娃娃脸,身高也不低,若不是刻意低龄化打造,根本看不出她未成年。

这一切,从造型选择、和首单打哪首歌,都是她和艾迪“博弈”的结果。在她上次就“共同决策”和艾迪争论过一番后,现在艾迪总算在卡莉的不断提醒中,会把她纳入决策程序了。然而他总是想直接替卡莉决定。

这些争论让卡莉非常心累,有时候也怀疑自己为什么不干脆当个傀儡,因为大部分情况下艾迪都说的是对的,她争论的结果也只是得到了艾迪的解释。

或者说合作就是这样,所谓的合作,本质上是互相说服?不是你说服我,就是我说服你?

回到音乐上,卡莉首单之所以打unbelievable,而不是打whatdoesn\tkillyou,除了为了配合欧冠决赛的时机外,也有unbelievable的歌词更简单,非英语母语区的接受度更高,这一点,卡莉和艾迪都同意。

之后再打哪一首,两人就有意见分歧了。卡莉倾向于舒缓的“黑色睫毛膏”,让两首单曲风格岔开,一般情况下,两首先行单曲打单派台后,就可以直接发行她的欧洲版本整张专辑了。

但艾迪坚持依旧打曲风动感的“onlygirl”。

艾迪考虑问题的方式一向简单直接,以目的为导向——选择“onlygirl”,是因为这首歌和unbelievable一样,曲风动感、高音多,现场的效果好。

这一切都为下半年的表演机会服务——雪花唱片以及欧洲合作方为卡莉联系成功的机会,为德国一线女歌手helenefischer的巡演当暖场嘉宾。

当然helene方面,也看中了卡莉在这个夏天在欧冠结束后因为“unbelievable”积攒的人气。helene一直想在英语区打开市场,甚至闯美,为此刚刚发行了一张收录了她几首大热德语歌曲英语版本的精选集。

此番欧洲巡演,除了欧洲几大德语区外,也会去一些非德语区国家,比如瑞典等,所以暖场嘉宾自然希望能找一个英语歌手,还希望对方也要至少有一定的听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