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专辑的架构已经搭建了起来,对卡莉来说,在欧美市场制作并发行一张属于自己的专辑,终于不再像天方夜谭一样遥远了。
通常在一张专辑的制作上,在音乐质量上掌握主要话语权的是制作人,但在卡莉和艾迪·林奇的雪花唱片这里,明显艾迪和其背后的唱片公司的控制力更强一点——这也是小型厂牌的特点。
对卡莉来说,虽然得不到业内顶尖制作人的帮扶,但好处在于,她可能更能发挥自己的选歌优势。
卡莉计划如果歌单里找不到其他符合专辑概念的优质歌曲,就自己写——当然,自己的作品就不能像前世那些热单一样有市场保证了。不过,这样能借此检验一下自己的创作是不是有市场。
不管艾迪那边是不是真的一直在忙着给她收集版权歌曲,对卡莉来说,自己的事情,必须得自己主动去推动。
明确告诉合作方自己的计划,至少她这边该做的都做了。
她拿起手机,给艾迪发了一条短信——“我要见你为我推荐的制作人,和他沟通我对专辑的构想。”
一张专辑的制作流程,第一步就是要找到制作人——或者说,在找到制作人后,一张专辑的工序才正式打开。
制作人可以由歌手自己寻找,或者由歌手的个人经理寻找;当然,若厂牌和歌手的关系非常密切,就比如卡莉这种情况,也可以由厂牌代劳,在中间进行推荐和搭桥,甚至制作人也可以自荐。
只要各个合作方能够在分成上协商一致,其合作形式符合法律规定,版权和署名权捋清楚,其他事项,大家都可以灵活地商量着来。
这种合作上的灵活性就自然而然地导致了,对于一个制作人来说,其在圈子里的名气,有时候比他的音乐能力还要重要。
而除了厂牌之外,制作人也会一同负担收集歌曲的工作,因此,若歌手不自己写歌,而唱其他人的歌,就对厂牌,或者制作人人脉有一定的要求。
有些歌手本身自己就是知名的制作人,比如onerepublic的ryan,黑眼豆豆里的.am。
卡莉的确非常佩服艾迪手中歌曲库的质量,而艾迪既不是歌手,也不是制作人。
可能艾迪这一次的确在她身上押了高昂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