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姐所奏乃是天籁之音。”徐荣拍着手站起身,神色间更加迷醉,好似已经恨不得早些将李遮儿纳为己有。李遮儿只是抱着琵琶站起身,悠悠道:“李公子可有诗赋?”
徐荣笑着摇摇头道:“一时作诗赋谈何容易,不如回去再细细斟酌一番。”
这番话马上遭来旁人的嘲讽,先前那胡人嘲笑道:“你这娃娃,作不出就说作不出,还说回去斟酌斟酌,斟酌你娘的,文绉绉的就是一副假嘴脸!”
饶是徐荣脾性好,面对如此的恶言也险些忍不住。鸨母赶紧上去打圆场,问道:“诸位看官,可是有满足我家女儿条件的,以琵琶曲入赋的?”
在场的基本都是文人出身,要说不会作诗不可能,但若要以刚才的曲调来入诗,未免有些强人所难。几个进士倒是文思才敏,但他们是跟着徐荣来的,徐荣都说作不出他们怎敢强出头?
刘愈沉默了半晌,最后叹口气,将洒了半杯的茶喝了下去。身旁的隋乂问道:“刘兄台,你不作诗?”
刘愈摇了摇头。
隋乂笑道:“你不作我可作了。”
刘愈正诧异这隋乂何时也学会了作诗,便见这小子已当众站起身,且清了清嗓子道:“在下不才,当众献丑了!”
李遮儿本来对刘愈满心期待,没曾想居然是隋乂先起身,稍有些失望。
只听隋乂张口便来:“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今年欢笑复明年,暮去朝来颜色故……”顿了好久,可能是实在寻不到好的句子,便似有感慨的叹了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如果说李遮儿的琵琶曲只是提起客人对她占有的欲望,只从中听出点乐子,那么隋乂的这首有如神来之笔的诗词可说将每个人的惊叹升华到难以理解的崇高境地。稍微读过书的便觉得自惭形秽自叹不如。
只有刘愈苦笑一声,这小子分明是拿他以前随手写来丢给他的诗句凑数,还东凑一句西凑一句,完全是断章取义,将人家老白原句中的精髓糟粕的一点不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