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这位老先生考的是经义,谢明钰刚进来,猝不及防就被问了一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反应过来的谢明钰立刻接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好了,再接‘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老先生在谢明钰以为自己要一直往下背的时候叫停了,同时又提出了一个。
“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接。”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行了,就到这里。”连续接了好几个,老先生终于叫停了。
接下来是孔彦,他提的问题是做一首关与秋天的诗,这个之前有强化过,故而对于这个要求,谢明钰很快就做了一首诗。
最后的年轻公子出了一道算学的问题,“有一位妇女在河边洗碗,家中客人每两人合用一只饭碗,每三人合用一只汤碗,每四人合用一只菜碗,共用了碗65只。请问她家来了多少客人。”
“六十个人。”谢明钰略思索了一番,就给出了答案。
“好了,面试结束。稍后会在门口通知,请耐心等待。”那位年轻的公子的面色不似开始时的严肃,但也只是稍微的,言辞倒并不严肃。
不过很奇怪,每个先生考察完之后并不会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任何评价,他们的表情也没什么波动,因此很难从他们身上的到想要的结果。
“是的,夫子。”再次行礼之后,谢明钰就退出了教室,不管结果怎样,一颗心终于是落了下来。
谢明钰一出来就有许多人过来打探消息,很显然大家对于这场考试,都十分的没有底。于是谢明钰就详细的告诉了众人自己的考题。
接下来的场景就是,考过的在一边心灾乐祸,没有考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正在挂耳挠腮的问同伴,或是翻阅自己带的书籍,各种姿态都有,都是对于求学的渴望。接着靠近午时的时候,有一位陌生的年轻男子,出来宣布成绩,不出意料,大部分人都通过了考核。
可能是通过了考试,在回扬州的时候,谢明钰觉得自己已经体会到“春风得意马蹄疾”这一句诗所描绘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