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第二十五回

相传数百年之前,天下无主,蛮夷、北翟、汉人纷纷封疆划界,各自为王。中原以内,则是晋、齐、楚、燕四国为其中佼佼。其中燕国地处正中,以赤堇山为尊建立王畿,易攻难守,但国民俗厚,尚诗礼,丰神明,百姓春耕秋种,安居乐业,所以国富民强,河清海晏。

晋、齐、楚三国觊觎燕国国土广沃,早动了吞并之心,暗中勾结之后,借故向燕□□借燕国的传世之剑——纯钧。

传说纯钧剑为子治大师绝唱,以赤堇山出锡,若耶溪出铜。铸剑之时,雷公打铁,雨娘淋水,蛟龙捧炉,天帝装炭。子治大师承天之命,呕心沥血,锻铸造十载此剑方成,而其人也力竭而亡1。燕□□将此剑视作传世之宝,将子治大师厚葬之后,又修玉璧之台,设金玉之犊,将纯钧妥善存放,定位镇国之剑。

对于燕人而言,纯钧剑便是天子的玉玺,臣子的绶带,大燕的精魂所在。

如此无礼的要求,理所当然被燕□□一口回绝。三国便以此为由,向燕国发难。短短两个月内就集结了大部兵力攻打燕国,他们蓄谋已久,自然让猝不及防的燕国猝不及防,节节败退。鏖战半年,最后只剩下一个燕都,偏偏二国迟迟攻不下,索性围城。一围围了整整七个月,城内断粮断响,百姓民不聊生。燕王自知气数已尽,不忍看臣民受苦,便交代好后事,决定在齐、楚攻城时投降——而他,要带着纯钧剑一并葬入赤堇山,死也不能要人得到大燕的精魂。

攻城那日,燕王伴着阴沉的天色登上城墙最高处,以血祭剑,祈求大燕无辜百姓从此平安喜乐,不再受战乱之苦,然后自刎于世人面前。就在燕王死后,饮血的纯钧剑直直插入地上,自剑身绽出一团光芒,就像是天上的星宿般深邃而明亮。顷刻之间,云消雾散,曜日东升,天边隐隐有凰鸣之声传来。齐、楚二军大乱,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神罚,不敢再攻,不战而败。

三国兴师动众两年,其间残杀燕国子民无数,甚至穷凶恶极的围城数月,结果大败而归。平日里压迫的小国纷纷借势反抗,晋、齐、楚一时间被推上风口浪尖,为千夫所指。为了平息天下人之愤,三国便联合拥燕国称帝,当着纯钧剑祭天地祖先,歃血为誓,立下了生生世世都不得入侵燕国的誓言。

虽然这是记在史册上的事情,毕竟年代久远,情节神乎其神,真假不可考据。到了后来,镇国之剑变成了天子之剑,民间交口相传时不免添油加醋,愈发的有神话色彩。久而久之,天下人已经习惯了一帝三王诸侯的形势,而纯钧剑渐渐的被淡忘,即便是燕氏的子弟私下提起,也只是将其当做一种神话传说罢了。

到了纯钧这一代,在她以这个传说的名字被计入玉牒之前,几乎不曾听人提起过——她幼时并不受宠,迟迟没有名讳封号,后来维桢夫人便为她取做舒窈。后来长到了三、四岁,那素未谋面的君王父亲才为她更名纯钧,并以此录入宗谱。

历代的帝姬,不论身份高低,受宠与否,总归有个荣光的表面。可她算是怎么回事?金枝玉叶的姑娘,取了个锋芒毕露的名字,而且意义非凡,是国之精魄,精魂所在,亏得她命格够硬,生生受住了。可随着年纪渐长,她始终没有封号,姓名便被放大,招来了无休止的猜疑妒忌。

纯钧深受其害,向来对名字以及背后的意义讳莫如深,避之若浼。所以后来田知远替她取假名,反而很容易就接受了。只是这种苦难无从提起,她更懒得去说,漫不经心地揉起右腕,换了个轻松的口吻庆幸道:“也还好有人信,不然……”声音渐次低了下去,没了后续。停了一时,才又道,“不说这个了。”

她莞尔一笑,眼神慢慢下移,最后停在他的腰间,“这个借我看看,可以吗?”她伸出纤纤柔荑,指向了他腰间的匕首。

莫襄说好,将匕首递给了她。

匕首精巧,拿在手中却也有些分量,鞘花纹古朴,如流波卷云,熟络简朴。匕首柄上刻有盛开如满月般的两株花,花瓣浑圆,枝叶翻卷,体态舒展,模样空灵,很难想象这是会是兵刃上的纹样。花开两株,并蒂成双,当中有一串繁复的梵文,两面如此。

纯钧伸手去抚上面的纹路,颇有些意外:“优昙婆罗……”她将匕首还给他,表情古怪,“此花灵瑞,三千年一现,是佛之花。将这个刻在兵刃就罢了,你还真用它大开杀戒,也不怕积了业障。”

他知她礼佛有些时候,后经绛烟寺一劫,才再没碰过,认出花样并不奇怪。他接过匕首,随意一推,匕首从鞘中出来,在月色下泛起寒光,带着肃杀之气:“你见花觉得是谒语禅机,可于我来说,不过是寻常兵刃,是鞘内的三尺青锋。所谓因果轮回,缘起性空,我都不信,自然不会敬畏。”

纯钧忽然将一只手高高举起,笑盈盈的说:“看!”

莫襄顺势抬头,看到夜空圆蟾高悬,银辉遍洒。再一看,月色下纯钧的胳膊欺霜赛雪,肌肤泛着莹润的光泽,手也分明纤细,腕上没有戴钏镯,素手纤纤,并没有什么不寻常之处。他还在想,纯钧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把手收回,说:“手指指月手,指非月——足见你没有慧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