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鸾错愕地拒绝,李老夫人却笑了:“没事,不过只是个平安符。寺里的住持与我也算是多年老友,想要个护身符还是容易的。”
温鸾有些犹豫,扭头看了看顾氏,见她点头,这才屈膝行礼,大大方方地谢过老夫人,收下了这枚护身符。
“长辈赐,不可辞。”李老夫人笑,耐心道,“日后你在永安城,与人交际的时候还多的去,且记得但凡有长辈送你礼,便都安安心心收下。”
温鸾低低应了一声,小心将护身符放怀里收好,忽然就觉得,恩人的祖母果然也是好人。
丫鬟青螺这会儿端了点心进来。
盘子就放在温鸾手边。
温鸾看了看,拣起一块吃进嘴里。
另有白如雪的杏酪也一并送到了她的手边。
她低低冲着青螺说了声“谢谢”,这才低头端起杏酪小小抿了一口。
李老夫人一直坐在上首,一边人说着话,一边打量着温鸾。
她身边的丫鬟们个个贴心,可到底都只是丫鬟,剩下的儿子大了,心思自然都在自个儿的小家上,唯独一手拉扯长大的三孙子,处处样样都妥帖着她。
什么都好,就是年过二十了,都不肯成亲。
这一大家子都是毛小子,唯一的孙女成了寡妇后性子越发不好,成日里阴着脸,看得多了李老夫人只觉得都烦得很。
如今瞧见个小姑娘,温温柔柔,乖乖顺顺的,叫人左看右看,怎么都觉得舒服。
“……小叔和三郎如今托阿兄的福,都在顾家家学里读书。等空了,便叫他们也过来给老夫人请安。”顾氏说着,话里渐渐提到了温伯仁和温仲宣。
李老夫人颔首:“且不必忙,叫他们读书吧。温家能供出两个读书人来不容易。”
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光听温家几代人都是经商,就知道家里能出个读书人,且还读得不错,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只是,再过几个月,便是秋闱。让两个孩子这时候赶回去,车马劳顿,怕是要耽误了考试。”李老夫人道。
“我们夫妻俩寻思着,是今年就作罢。只是小叔和三郎都不肯,打定主意今年要参加秋闱。”顾氏叹气。
李老夫人点头:“既然两个年轻人不肯,就照着他们的意思来。最多今年就当是让他们见见世面,适应适应,万一过了那就是好事一桩。”
顾氏点头称是。
周氏在旁柔声道:“我记得,三郎连中六元连中的时候,永安城里的人家不管是高门还是蓬户,都跑到咱们顾府门外摸摸门口的柱子、墙,想蹭点喜气回去。”
提到顾溪亭,李老夫人立即笑弯了眼睛,哪里还有进门时的威严模样。
“三郎打小聪明,要不然也不会有了这本事。”
周氏点头:“可不是。我如今只盼着七郎能有三郎三分聪明,不求他日后要考什么功名,好好的,别叫人欺负了就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