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在江上走了有十余日才到了目的地的码头。
码头距离永安还有一段距离,下船之后还需要骑马或者坐车沿着官道继续往北几天,之后才能到达永安。
温家的商船一靠岸,温鸾便跟着顾氏他们下了船
一行人只在这里停留了不过一个时辰,就坐上了往永安去的马车。又走了差不多两日,终于看到了永安城门。
这日,是甘露九年,三月初五,谷雨。
马车到永安城外的时候,城门还没开。
温鸾偎在顾氏肩头小憩,听着外头嘈杂的说话声,睁开眼,伸手撩开了车帘一角。
城门还关着,门外已经有很多人在排队等待进城。
“几时了?”顾氏问。
松香看了看车外,回道:“快到卯时。”
她话音落,就听见鼓声一阵阵的,从城内敲响,徐徐传递到城外。而紧闭的城门,也随之吱呀推动,缓缓打开。
等在城门外的人群,早早排好了队伍,生怕被挤到后头,错过了进城的最好时机。
大多都是挑着担的农户,赶着清早进城,卖最新鲜的一波蔬菜。来得晚了,或是没抢到最好的地段位置,这一担子的菜就可能到日落都卖不完。
永安是天子脚下,城中多的是京官大员。便是这些人府上出来采办的下人手上一哆嗦,从指缝里漏点东西出来,都给他们用上许久了。是以,拼的就是最早进城,往那些贵族云集的老街去。
温鸾这会儿已经清醒了,见入城的人们,仿佛约定俗成一般站成了两排,依次有序地往里走,有些好奇。
顾氏解释道:“永安东西南三面都有城门,进城不用交钱,但会有守城的士兵要求检查,以防有歹人混进城中。排两排是为了减少排队的时间,另外中间空出来的道还可以让一些进出城门的达官贵族能最快通行。”
普通的农户大多是由着士兵检查好东西后,就急匆匆进了城。但有些商队进出,便会给士兵塞铜钱,少的给几枚,多则一小串,够人下了差能买壶酒喝。这么做为的,不过是想请这些惯常粗手粗脚的士兵们能轻些,免得损了带进城的货物。
温鸾他们也交了钱。
在顾氏解释的功夫,马车到了门前。伺候的婆子递了入闸的印信,另外塞了一串铜钱。
那士兵看了看,走到温仲宣他们叔侄的马车前,掀了帘子见里头做的果真是两个年轻郎君,另外的马车里不是下人,就是不便抛头露面的女眷,没再多门,侧身放行。
温鸾从车帘往外看,那放行的士兵一个抬头,正好对上她的视线。许是没想到会是这般模样的小娘子,士兵腾地红了脸。
温鸾放下帘子,吐了吐舌。
顾氏哭笑不得地拧拧她的鼻尖,道:“这里与凤阳不同,你呀,可不能再像在家时候那样任性了。”
话虽这么说,温鸾却知道,顾氏根本不舍得她受什么委屈。
她靠上顾氏的肩头,开始听顾氏又一次讲述起顾家的事。刚离家的时候还好,也可能是因为有些晕船的关系,顾氏只偶尔上甲板看一看,更多的时间都待在船舱里。
倒是温鸾,仗着温家上下都知晓她的脾气性子,把船上下里外都逛了个遍。等没了兴致,才窝回船舱,在顾氏的督促下练练字,念念书。
等换了马车,顾氏的焦虑就冒了出来,重复提起顾家的情况,但这些情况都是她私奔之前,以及这些年从温伯诚派去永安打听消息的人口中得知的。
顾家在开国公那时一共生了四子四女。老国公食邑两千五百户,又在朝中任着官职,自然养得起一大家子人。四子便都没有另立门户,全都住在一块,分了四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