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考中案首

想了想,赵正明将试卷上的字改成了“赵正明高荐”字样,然后恭恭敬敬地交给刘光浩,等他做最后的定夺。在其他的考房之中,也有不少的考生卷纸受到了这样的待遇,躺在墙角积灰尘。

同样的,赵正明若是遇到不合心意的卷纸,就会将试卷原样卷好,放在他单独所在考房的地上堆放起来。

刘光浩坐在考房之中只需要阅示各考房的考官推荐上来的卷纸,而且最后的排名也是他一个人定,权力还是很大的。他对于今科要取多少名秀才是心中有数的,然后才将卷纸进行批阅、分类、排名。非常好的试卷、可能会得前十名的那种,他会单独放在一堆,写得比较好可以取中的那一种又放在一堆,剩下的准备不取中的他又放在另外一堆。

等到几天后刘光浩将考官几天来所有推荐来的试卷全部看过一次之后,心中对这些试卷有数了,才会开始排名。

今科他很犹豫,遇到了两篇写得很好的文章,觉得不分伯仲,难以认定谁是案首,所以干脆将两篇文章都放着,准备之后开个会来最后决定。所有的考官看完了这两篇文章之后,互相之间争论不休,有人觉得甲文更好,有人觉得乙文更妙,争吵了很久都没有定论。

到了最后刘光浩都烦了,翻开两篇文章之后的试卷让大家看了一遍,甲文的时策非常好,但是韵诗差一些,而乙文的时策良好,韵诗也是良好,又是难以判断。最后还是刘光浩亲自拍板了,选了时策非常好的甲文作为今科的案首。

剩下的他就按照自己的喜好写下了一个名单,例如“零一六九号,拟定第二十七名”之类的。

这些工序完成之后,刘光浩还要在各个考官的考房都走一圈,从之前扔在墙角地上的卷纸之中再挑选出几份好的来取中做秀才,被称为“拾遗”,这种“拾遗”也是每次考试的必经程序,显示大晏朝的科举是非常公平的,给所有的人才最多的机会,即便是沧海遗珠也能“拾遗”回来,增强广大考生的信心,以及广大考生对公平性的期待。

刘光浩草拟的这个榜单出来之后,阅卷考房的人将名单拿到弥录誊封的考房去,由弥录的考官将数字号码的榜单换成名字户籍的榜单,且一定要细心核对,不能抄错。而誊封的考官则将拟取中秀才的考生的原卷找出来,拿到磨勘的考房去让考官对原卷进行磨勘。

磨勘的考房磨勘之后,确认考生的卷纸上没有出现不该避讳而没有避讳或者是一些不合适的情况之后,榜单才算是最终确定了,然后由刘光浩亲自书写一份留档,剩下的就让书法好的考官抄一份红榜贴在贡院门口,称为“放榜”。

从弥录誊封一直到放榜最多就是半个月的时间,所以考官们这半个月来都是加班加点的努力工作的,考生想得知成绩的心情很急迫,考官想完成任务的心情也同样急迫!